平潭中秋习俗:对月祈福剪月华 旧时传说藏温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这天,赏月、祭月、拜月、看花灯、吃月饼、放孔明灯、剪月华……这些传承数千年的传统习俗,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偏居海外的平潭岛,自古以来的风俗都带有浓厚的海岛特色。海岛人过中秋,除了有赏月吃饼、盘诗、放燃灯、焚香默祷等习俗,还有一个特别的古早习俗“剪月华”。
又临中秋,日前,老平潭人林美英带着一群孩子还原平潭过中秋的习俗之一——对着月亮剪月华,一同体验60年前老岚岛人的中秋趣事。
对月祈福 古早习俗剪月华
沿着南街的灰石板路缓缓前行,两侧斑驳破旧的老墙诉说着古朴。转过街角,那口长达百年历史的四眼井旁,围坐着林美英和六个孩子。年届七旬的林美英,正对孩子们缓缓道来她儿时剪月华的故事:
“剪月华的这个习俗,也不知晓是何时有的。但是母亲告诉我,剪月华只能在中秋节当天围坐在井边剪。借着月光,迅速剪一段月华,用布兜好了,快速转移到屋里。剪一小段藏于米中,米吃不完;藏于钱窑中,钱用不完。我那时最想要的是新衣服,希望剪一段月华,明天就能变出新衣服。”林美英回忆起六七岁那年的中秋,一家人早早吃过晚饭,围坐于院子的水井边,等待月亮升起。月上中天时,母亲就拿出剪刀,一边剪一边讲述剪月华的故事。讲到兴起,林美英效仿母亲,手拿剪刀对着井里的倒影演示如何剪月华。只见林美英一手拿剪刀剪井里的倒影,另一只手迅速抓了一把剪下的影子,立刻用裙摆做成兜状将月华包裹起来。
“那你真的等来了新衣服吗?”城中小学学生游悦问道。
“哪里啊,这不过是一个美好的传说罢了。当时生活贫苦,家家户户连米都没得吃,这样的祈愿对于孩子们来说,实在太有诱惑了。所以,我们年年都认真祈愿,尽管没有实现,却总是抱着心诚则灵的虔诚。当然,父母会在过年给我们买新衣服,也算是剪月华的梦想成真吧。”林美英说。
平潭民间相传,月华为月之精华,其千变万化,一年一度于八月中秋夜天门开时,从月宫下垂到人间。其形如丝,或曰如柳枝,或曰如稻穗,或曰形为人间未曾有见之物,并说得之能成“大富贵”。
故而,月华代表着美好,可以实现人们的愿望,因此老岚岛人在过中秋时会有剪月华的举动。家住大路顶的翁其录老人,听到大家在四眼井回忆剪月华的故事深有感触。“在我小时候,每年的中秋,阿公阿嬷还有父母兄弟姐妹们,都会围坐一起,望着天上的圆月,等到月亮照到水井里,我们就赶紧将月华剪下来,许下自己的愿望。”今年72岁的翁其录,是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生活贫苦,吃粒糖果都难。听父母们说,对着月华许愿,愿望便会实现,我每次都想着能有1元钱就好了。”翁其录笑着说,那个年代1元钱就代表着阔绰与富足,如今平潭人的生活富裕了,剪月华这个习俗也就慢慢消失了。
剪月由来
旧时传说藏温情
据了解,剪月华的传说源于福州十邑等地。传说从前有位贫苦的农民,忠诚老实,家有老母,侍奉极孝。无奈承租别人田地耕种,一年到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收成交地租后,却所剩无几。一年中秋夜,他看到别人欢乐过节,有吃有玩,而自己却无米下锅。皓月当空时,他在房前空地上置一张桌子,焚香点烛祈祷。奇迹出现了,天门徐徐拉开,金光万道,一缕如柳枝样的东西——月华,从空中降垂下来,他赶紧拿起放在几案上准备用于剪烛芯的剪刀,把月华剪下一小截,并藏到贴身的红肚裙内(从前男女老幼习惯穿红肚裙藏物)。第二天醒来,一摸红肚裙内的口袋,竟摸到了不少钱。原本他留在肚裙口袋内只剩一枚铜钱,一夜间变出许多。后来他又把月华藏在米缸中,米竟永远也吃不完。藏到衣柜中,又多了许多新衣服穿。
因此俗传,如遇月华下降时,必须悄悄用剪刀剪下一小截,用红布包起。不能声张,这样月华就不会失效。把这红布包起来的月华置于米缸中,米就吃不完,置于钱中,钱就用不完。
并传说,这月华只供有福之人享用,若得月华者死亡,其物也不会变化,不会遗留给后代或转让他人。并相传有一人得到月华后成为富翁,待他死后月华就失去魔力。其子接过遗下月华没有发生变化,不久又成为穷光蛋。恶霸利用权势,抢夺一位贫苦人所得的月华,拿回家后却成为了一截树枝。
拜月传统
异地同愿盼美好
古语:“中秋自古月华好,何况浮云扫碧天。”其实,关于月华,还有着这样一个传说:传说月中的玉兔一年不分昼夜在桂花树下捣药,到中秋晚上将捣成的药即“月华”投向人间。得到的人吃了会成仙,即使不成仙也能长寿。小孩子们希望得到“月华”,大人们借此良宵,在月下打着扇子,边聊天边赏月,以及在贫穷的年代里,将心愿寄托于剪月华实现。
闽地中秋多有拜月的习俗,不过全为女子之事,即所谓“男不拜月,女不拜灶”。据史料记载,在福建政和县,中秋夜女子陈设香案置月饼、瓜果之类,未嫁者多就案前拜之,称“拜月”。连城民间称月神为“月光妈”,赏月时也有拜月的习俗。漳州、上杭等地则称“请月姑”。在建宁,中秋夜有的妇女对月问吉凶,俗称“请木杓神”。
泰宁、永定一带,妇女不但“请月姑”,而且还“等月华”。“等月华”又称“待月华”,民间传说中秋夜嫦娥倍思人间,便把月宫中的一些宝贝撒下,谁能拾到,就能得到幸福。这一习俗在福州地区、莆田、仙游一带也有。正如《闽中岁时杂咏》书中,林祖焘《望月华》诗:“两两三三痴儿女,画廊待月夜迟迟。风清露冷应忘倦,必要祥光下坠时。”八月十五夜,妇女辄更深坐月。原来闽俗相传,月之华光,每岁于此夕下坠一次,得望见者,叩祷百事,无不如愿。
美好回忆
代代岚岛人话中秋
所谓“天上月圆时,世间人团聚”。中秋节,寓意合家团聚。不同年代出生的岚岛儿女,都拥有着淳淳的中秋记忆与情结。
70年代·剪月结
林美兰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在她的记忆里,中秋时的渔村码头旁,小伙伴们总会结伴玩耍,一边找寻,一边用平潭话唱着与月亮有关的歌谣。当年阿嬷教剪月华时,还经常唱起《月光光》的童谣:“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过,娘子撑船来郎接。问郎长,问郎短,问郎何时返……”(注:这首福州歌谣传唱了1000多年,为唐代观察使常兖所作,极具闽都文化特色。)
80年代·剪月华
中楼乡大坪村的曾华理出生于1982年,他记忆中的中秋节充满美好。那时候他年仅9岁,与爷爷奶奶们一同在月下剪月华。“每当回忆起一家人在月下剪月华的画面,我都感到特别的暖心与感动。如今生活越来越好,剪月华这种美好的传说也逐渐消失了。”曾华理说,那时候的月华代表着希望,代表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对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
澳前镇上井村的曹小洪出生于1980年。对曹小洪而言,剪月华是陌生的。但是儿时的中秋节,一定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吃糖粿子。“小时候我们没有月饼,吃的是用地瓜做的糖粿子。”曹小洪说,那时候中秋节意味着团圆,无论在外多远,游子都会抽空回来与家人团圆。
90年代·谈月华
1996年出生,家住娘宫的俞昆回忆,8岁时的他与爷爷奶奶同住,因此也有着剪月华的记忆。而他听到的故事却有所不同,那时吃完饭,爷爷让他与兄弟姐妹们拿着一盆水、一面镜子和一把剪刀去到顶楼,将镜子放入水中,当天上的明月映入水中时,便可剪到月华开始许愿了。“当时的我还小,并不知晓原来这就是剪月华,只以为是水中捞月的趣味。今天听到了这故事才猛然想起,我也有过这样的中秋回忆。”俞昆说。
00年代·念月华
出生于00年代的游悦,现在在城中小学读六年级。年仅12岁的她听到这个故事时,脸上充满了新鲜与不可思议。游悦记忆中的中秋,只是一家人吃一顿丰盛的晚饭,一同看晚会吃月饼。“我从未听说过剪月华的故事,我的母亲也未曾给我说过。”游悦说,这个习俗很有意思,充满当时的人们对未来的希望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样出生于00年代的魏小禾,对于过中秋节也只限于吃月饼赏月亮,对于月亮相关的传说却知之甚少。“剪月华的传说让我觉得很神奇,原来老一辈的人们有着如此有意境的赏月故事。”魏小禾说。(林晓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