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民俗文化展还原平潭记忆 展示本土文化魅力

平潭时报   2018-08-13 09:41

  “海陶海瓷,木器红妆;石臼石磨,茶饭家常。”这句话直接反应出了岚岛人早期的生活状态。6日,一场两岸民俗文化展在海坛古城举行,民俗文化展区负责人陈乃忠带来他的700件藏品,向参观者诉说着平潭民俗文化的变迁。

  展陈民俗器物 再现海坛生活印记

  此次民俗文化展区的所有藏品均为陈乃忠的个人收藏,共展出700多件藏品。展区分为平潭海耕文化之海山鼠、海丝之路之两岸通商、海防文化之藤牌操、平潭词明戏遗韵及其乐种、平潭婚俗文化之海山房里红以及平潭人生活印记等六部分。

  平潭海耕文化里展有三个不同时代的海船模型,代表着平潭海船不同时代的发展趋势。除此之外,还有渔网、蓑衣、装鱼的竹篓等渔民所需的海上用品;海丝之路之两岸通商区展出了在平潭沉船中所打捞出来部分瓷器,以及通过海丝之路运输到各地的商品等;海防文化之藤牌操区,为大家展示了藤牌操所使用的工具;平潭词明戏遗韵及其乐种区,则用一面墙展出了词明戏演变后的十欢伬所运用到的乐器等物品;平潭婚俗文化之海山房里红及平潭人生活印记区,基本还原了平潭的嫁妆以及岚岛人早年生活用品,其中包含结婚三件套中的衣柜、桌子及妆奁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平潭人的厨房用品,为参观者直观还原早期平潭的婚假物品,再现近代岚岛儿女的生活印记。

  “我希望通过这次的展览,让更多的人认识平潭本土文化的魅力,提升平潭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陈乃忠说,民间艺人出身的他,对于民间民俗文化更为珍惜。此次展览不仅仅是简单展览他所收藏的物件,更希望通过展览,让更多人加入到收藏文化记忆的队伍,共同为展现平潭历史人文的独特魅力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只手工渔船 还原岚岛海耕记忆

  民俗文化展区里,不止有陈年的老物件,还有三件新做的物件。在平潭海耕文化之海山鼠主题区内,展出了此次展区唯一新作的物件——三只岚岛海渔船模。这个古老的手工造船技艺,如今已面临失传。

  早在三年前,陈乃忠就与本次海山鼠制作设计师陈道兴一起,策划如何复原家乡的造船工艺。此次为了更好地表现海山鼠的魅力,他们特意请出家乡的7名老工匠,通过3个月日夜加班才得以成型。在抢救造船工艺的同时,陈乃忠也记录下从造船、下水、出海、生产等所有仪式、习俗以及相关渔耕文化。

  据制作者陈道兴介绍,此次所展出的三只海船分别代表了三个时代的平潭海船文化。第一代海船名为“开嘴仔”,只能在近海捕鱼。慢慢地,发展成第二代“䑩头仔”,捕鱼范围也增大许多,可在周边二三十里处捕鱼。船身变大了,安全系数也大大提高了。而第三代海船“海山鼠”,更为安全且捕鱼范围也更为广阔,从近海演变为可到达浙江渔厂作业。

  坚守岚岛文化 打造平潭文化名片

  作为平潭闽剧团成员,陈乃忠年轻时常下乡演出,期间总能见到乡亲们将精致的老物件丢弃,为此感到非常可惜。“当时我没有收藏的概念,只是单纯觉得这些东西很美,将来可能不会再有了。”陈乃忠说。也是从那时候起,陈乃忠便开始由无意识到有系统地对平潭民间老物件进行大量收藏。收藏的过程中,陈乃忠学到了不少本土民俗知识,也被平潭博大精深的民宿文化深深吸引。久而久之,他便爱上了民间老物件,从未间断收藏。

  陈乃忠不仅仅喜欢收藏老物件,他还对平潭的民俗、戏曲、音乐有很深的了解。15年前,从事戏曲行业的陈乃忠意识到,平潭许多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已经逐渐走向消亡。因此他开始着手对平潭古老的剧种、曲种的乐谱以及使用的老乐器进行记录与收藏。早年他便介入对“词明戏”“排子乐”“十欢伬”“道场音乐”等进行抢救、挖掘和整理,并根据这些艺术元素,创作出多元化的舞台艺术作品。

  期待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属于平潭烙印式的文艺名片,陈乃忠三年前创办了海山缘(平潭)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我希望可以利用好珍贵的本土文化资源,通过艺术手段打造文创旅游项目。根据这些艺术元素和文化符号,创作成多元化的舞台艺术作品,为平潭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添砖加瓦。”陈乃忠说。(林晓玲/文)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莆田市发布5起经济犯罪典型案例
  • 荔城区新增3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 莆田啤酒“解锁”欧洲新市场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