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人造天河 今成断壁残垣 渡槽存废引关注

平潭时报   2018-04-03 11:31

  位于平潭敖东镇坑头顶水库的渡槽,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

  既能引水灌溉,又十分美观的渡槽是平潭市民林飞儿时最深刻记忆。但如今,这些曾经为平潭农民引水灌溉的“人造天河”,大部分已废弃。它们当中,有的因年久失修,破败坍塌,成残垣断壁,也有部分因为交通和城市建设需要,被迫拆除。渐渐消失的渡槽,逐渐成了年长一代平潭人“记忆中的建筑”。

  历史功臣

  “人造天河”助农业增收

  6根高约7米的桥墩矗立其中,顶端由宽约30厘米的排渠将各个桥墩连接起来,这是记者在敖东镇新垄村坑头顶自然村东北山垄见到的渡槽形态。对于大部分平潭的年轻人而言,渡槽是个陌生的字眼,即便偶然见到实物,也不知这就是渡槽。

  周宏琛是区农发局水利处工作人员,她告诉记者,渡槽主要用于输送水流,是一组由桥梁、隧道或沟渠构成的输水系统,主要用于农田灌溉,通常架设于河渠、溪谷、洼地之上,相当于人工打造的一条分支水流,将水库内的水传递至各个农田。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上下大兴水利,平潭也刮起了水利建设热潮,渡槽就是在这个时候闯入人们的视野。它的出现,对于当时的平潭人而言,绝对是福音。

  “对于六七十年代的平潭人来说,家庭的收入来源和吃的粮食主要依靠自家农田生产,早期田地多,山丘上都是田,但是给农作物灌溉成了难题,渡槽能将水引流至山坡上,方便农民,为当时的农业增收做出极大贡献。”周宏琛说,早期几乎每个乡镇、每个水库旁,都建了渡槽,用于引水灌溉。

  巧夺天工

  人工建造彰显工匠精神

  渡槽不仅是一个引水灌溉的建筑,更是一个包含美与智的产物。

  记者在坑头顶自然村看到,渡槽的桥墩由石头砌成,每四根长石条直立摆放,顶上水平交错放置四根石条,形成“X”形,与中间叠放的石块连接,彼此支撑,基座呈镂空状,层层叠加而上,阳光穿过镂空的基座,光洒向地面,让人不禁感叹,渡槽不仅拥有造型的独特美,还能创造别样的景观美。

  “渡槽全是人工建造,为了节省成本,工匠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用石头柱拼接,再层层叠加,这种建筑方式在节省成本的同时也更加牢固。”周宏琛说。

  渡槽的施工建设采用拱式与梁式结构。根据地区地形、水速流量、跨度等条件的不同,渡槽的外观、类型也不尽相同,或像桥、或像水道。

  位于北厝镇大厝基华光村,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一座渡槽,它就是林飞的父亲林辉能曾参与建设的。

  “基座要牢固不能歪、拱形模板要切好,石块尺寸要准确……到现在,还经常听到父亲向我回忆当年建设渡槽的经历,父亲告诉我,当年这座渡槽建设了三年之久,在建设技术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他们在建设中克服了种种难题,才建造出这座渡槽。”林飞说,从父亲的回忆中,林飞可以感受到他们对施工的要求十分严格,工匠精神显而易见。

  用进废退

  愿渡槽打造成特色景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有着近40年历史但已失去灌溉功能的渡槽似乎也到了“退休”的时候。对于渡槽的去留,也有了争议。

  周宏琛说,由于渡槽修建时间长,加上平潭夏季台风多,如果石块掉落,砸到过往行人,后果不堪设想,而且今后也用不到渡槽,没有重新修缮的必要。

  而对于林飞而言,渡槽留给他的是童年的记忆,长大后的他,经常带朋友到平潭的各个渡槽进行游玩拍摄留影,站在个人的角度,林飞希望能重新修缮渡槽,成为岚岛的旅游景点。“我带过很多朋友过去,大家都很感叹渡槽的建筑方式与独特造型。”林飞说,希望渡槽的留存可以将工匠精神传递下去。

  市民陈星是平潭摄影协会的成员,前段时间他带着摄影爱好者拍摄了大量渡槽照片,对于渡槽他有自己的见解。“渡槽不仅宏伟且美观,可以留下部分进行重新修缮,变成平潭特色景观,平潭正在打造国际旅游岛,这将成为一种海岛特色。”陈星说。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有请领航者!看“数字首创”里的“福建智慧
  • 2025年第二届武夷山国家公园青春彩虹跑开跑
  • 平潭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生态高地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