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贝雕凝结“匠人执着” 一场自然与人工的精致“合作”
碧海环绕,沙滩延绵,品种丰富的贝类,是大自然赋予平潭的天然资源。据《平潭县志》记载,平潭有贝类169种。经过自然与人工的“合作”,贝壳变成贝雕,成为了令人惊艳的存在。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贝雕匠人蒋心忠,从这位贝雕老匠人口中,探寻关于平潭贝雕的故事。
贝雕制作是一门
必须耗时去精心打磨的技艺
17岁,在平潭贝雕厂创办之初入行,学习制作贝雕;25岁,成为该厂车间主任;71岁,依然坚持钻研贝雕设计和制作。目前,他主要负责贝雕作品的设计与拼接。
石厝人家
“其实,当初我差点就要当老师了,可因为一次机遇,我成为了贝雕制作手艺人,而且一干就是一辈子。”谈起此前经历,蒋老眼中多了一份坚毅:“贝雕制作,是一门必须耗时去精心打磨的技艺,贝雕本身也好,手艺人也好,只有经过雕琢,才能发出夺目的光芒。”
从入行至今,蒋老已有50多年的贝雕制作经验,他雕的贝壳,或大如门帘,或小如螺蛳,形态繁多,色彩各异。
数十道工序方成贝雕
指尖上的艺术凝结“匠人的执着”
“别小瞧这门手艺,并不是所有的贝类都能用来制作贝雕。”蒋老严肃且较真,“只有严格筛选出来的贝壳,才有资格通过重重工序,最终成为贝雕。”
“贝雕的材质、色泽不同,需因材施艺。制作过程中,对手艺人的雕刻力道以及造型能力等都是一种考验,只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才能将贝雕与绘画融会贯通。”蒋老介绍,新人需先熟悉贝壳的品种、选料等,打磨贝壳从粗加工到精加工,都要慢慢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传承下去。
贝雕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迷人的色泽,“日出东方,仙鹤翩翩”之意尽显
从设计、分解,到打磨、黏合、拼合,前后大概有数十道繁琐工序,每道工序都不能怠慢。可以说,这门指尖上的艺术,少则耗时几分钟,多则几个月。
栩栩如生的贝雕蟹,所用贝壳均为天然成色
如果不亲自看过,你很难想象这些看似平凡无奇的贝壳,是如何在匠人的手中反复雕琢,最终脱离本身形态成为艺术品的。“每个作品,都凝结着灵性和智慧,那是匠人的执着。”蒋老说。
玉堂春晖
贝雕陈列室里摆满琳琅满目的各色贝雕,其中一件尤为引人注意,蒋老介绍,这是一面将贝雕与脱胎漆器结合的贝雕工艺品,名为《玉堂春晖》,使用了包括黑蝶贝、扇贝、青衣螺等贝类。
从构思、设计到胶合,共十余道工序,若由单人制作,需要20天左右完成。望着这面贝雕,我们不禁感叹,这位老人对贝雕是多么的热情和执着,才促使着他花费一生岁月,精心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