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引进了先进的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项目
7月28日下午,在延平区人民路上,一辆小卡车装载着满满一车建筑垃圾准备运走,司机老王告诉记者,这车垃圾是附近一家家装工地上清运出来的,他向业主收取200元的费用,其中包括垃圾处理费60元,将其运往临时弃土场填埋。
在延平中心城区,每天都有许多这样的建筑垃圾运输出去,但运往哪里?是否得到妥当的处置?记者从南平市执法局了解到,近年来,延平中心城区每年都会产生大约360万吨的建筑垃圾,但建筑垃圾弃土场严重缺乏,造成中心城区建筑垃圾消纳难。
“因为弃土场少,导致偷倒乱倒建筑垃圾的现象屡禁不止。一发现有人在河边弃土,我们的巡逻队员就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清运,不仅造成人力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污染,也严重损害城市环境卫生,影响周边群众生活。”市执法局副调研员范洪流告诉记者。
其实,传统的弃土场在处置建筑垃圾过程中,主要以堆放、填埋等简单粗放的方式为主,效果不容乐观,而且侵占了土地,对水体和土壤都会有相应的污染,甚至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市执法局局长吴忠文表示,“建筑垃圾并非是一无是处,通过建筑资源再生利用,可以将建筑废弃物转化为具有再利用价值和经济优势的再生产品,实现建筑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置。”
建筑垃圾“变身”建筑材料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垃圾处理难题,实现资源化利用?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要求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垃圾处理问题,引进先进的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项目,实现建筑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置。
河南省许昌市年可处置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450万吨,建筑垃圾收集率、利用率分别达到100%和96%,获得全国再生资源利用领域唯一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7年10月,南平市组织相关部门组成学习考察组,前往许昌市考察学习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项目的管理经验、运营模式,实地勘察再生产品利用效果。
“我们来到位于许昌城西的金科再生建材生产基地,在10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经过工作人员在电脑上操控,破碎筛分后的小颗粒建筑垃圾通过生产线,生产成为规格各异、节能环保的多孔砖、标准砖、空心砌块砖等建筑材料。”吴忠文介绍道,在许昌市,不少公园绿地均采用了由建筑垃圾制成的再生混凝土产品,既实现了变废为宝,又节约了自然资源,许昌市也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特许经营、循环利用”的资源化利用之路。
通过公开招标,实施特许经营,许昌市城市管理部门不需要支付一分钱费用,就较好地解决了建筑垃圾围城堆放等问题,这让考察组大受启发。
“许昌模式”即将落户南平市
今年以来,市执法局制定《延平中心城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特许经营权实施方案》,通过网上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确定了项目业主单位为许昌金科资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
许昌金科资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南平项目负责人裴少卿介绍,根据延平中心城区建筑垃圾年产生量测算,拟建设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项目处置规模为年处理200万吨,总投资约2亿元,目前项目进展顺利,预计两个月内开始启动项目建设。
因南平市地理位置特殊,建筑废弃物富余,包括废弃渣土和废弃砂石都可以资源化再利用。项目引进后,企业将对延平区中心城区内各类建筑垃圾的清理、运输、处置、综合再生利用,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再生混凝土和各种规格的再生透水地砖、砌块砖、挡土护坡产品等符合市场需求的再生产品。
“如果我家家装产生二次装修垃圾,在项目投产后,我该怎么处置呢?”对于市民的疑惑,记者从南平市执法局了解到,届时,企业将向社会公布废弃物回收运输的联系电话,市民只要按照南平市物价局批复的建筑垃圾处置收费标准和清运服务的市场价格支付建筑垃圾处置费和有偿清运费用,建筑垃圾处理将更加便捷。
“启动南平市延平中心城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符合国家发展节能利废新型建材的产业政策,不仅能够缓解南平市目前面临的巨大环境压力,而且能向市场提供符合建设要求的环保再生材料,真正实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吴忠文表示,市执法局将积极配合中标企业完成项目立项、选址、建设,确保该项目尽快落户南平。
吴忠文告诉记者,南平市不仅是福建省水生态文明城市示范点,更是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示范点,“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引进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项目,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让建筑垃圾“重生”变宝,对于南平市在生产发展及生态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中意义重大,更是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