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太归故里 来南平追寻朱熹先祖的足迹
8月7日,在建瓯市磨房前的一条深巷迎来了一位亲切的老人,从台湾远道而来的朱淑珍,她紧紧握着堂侄朱锐敏的手,穿过小道,缓步踏过博士府的门槛,用手轻轻抚摸着木门的纹理,仿佛往日时光得到回放,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朱锐敏(左一)为朱淑珍老人展示拓印的朱熹对镜自画像。据介绍,这幅自画像乃出自朱熹之手。
因为传承着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共同的基因符号,作为后裔的朱老太太,96岁的高龄仍不辞辛劳回到故乡,这已是她第36次回到这里。除了向亲人嘘寒问暖之外,更是为了重访先辈的故居,如今正处于修缮之中的朱子五经博士府。
修缮前的博士府一角
在居民宅楼的簇拥之中,这个不起眼的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府,整修后凸显古风韵味。在明朝景泰六年(1455),朝廷认为朱熹朱文公“有功于世道”,特旨征建安(今建瓯市)嫡长九世孙朱梴入京。钦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在建宁府(今建瓯)朱子祠东侧建博士府,世代祭祀先祖朱文公。嫡长孙承袭“博士”,后博士改称奉祀官,由26世孙朱点元、27世孙朱秉珪承接。
保护完好的朱熹艮泉井
翻看一中教师朱锐敏的家传图谱,当年博士府构造风貌可见一斑。博士府门前建有木牌坊,三开间(约20米),中间高悬“敕封翰林院五经博士府”木牌匾,东边题有“景星庆云”,西边题有“泰山乔岳”朱底黑字横额。大门两边挂有一副木刻对联,左为“徽国衣冠世胄”,右为“孝亭理学名家“。坊下东为门房,设有库子4名轮流值守;西为轿房,备有雅轿一乘,轿夫4名,供博士出行使用。
博士府经历了数百年沧桑风雨,几次翻修重建。上世纪70年代,博士府被改建为仓库、宿舍,如今只留下二进厅可供后人凭吊。此次朱子五经博士府在建瓯市政府主持下,二进厅修缮工程于2016年9月开工,目前已经完成主要修缮工作。
朱锐敏告诉笔者:“姑姑非常热爱家乡,乡音不改。她说以前在马路边红砖房子的位置是牌坊,停有轿子,进牌坊后是花园,我现在住的地方是一进厅,她小时候常常在我家玩耍,最爱吃我奶奶做的点心。老人家看到政府把博士府二进厅修复起来,感到非常高兴。朱家子弟都受先祖朱熹家训、家规训蒙,热爱教育,不少人都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中,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近年来,建瓯市高度重视朱子文化保护建设,一直致力于朱子文化品牌发展,全力推动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保护、学术、传播、教化、交流等五大工程,着力在“物化”和“教化”上下功夫,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已对艮泉井,徽国朱文公祠、五经博士府等朱子遗存加以保护。(魏卓成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