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籍妇女被拐宁德市十四载 民警助其踏上回家路
“妈……”、“妈……”、“我想你们呢!”6月5日,小雨淅沥的蕉城区赤溪镇官岭村上演着令人动容的认亲一幕。56岁的王友芝远远看见刚从云南奔波千里而来的一双儿女,便急急地迎上去,紧紧拉住他们的手,眼含热泪,不断倾诉着14年的思念之情;而一双儿女,方其饶、方一晶,见到母亲的一刻,也泣不成声,只能反复喊着“妈”。乡音不改,亲情犹深,在这偏远的小山村显得格外温馨。
今日的王友芝,一身着装朴素而整洁,特地梳理过的头发十分齐整,一张满是风霜的脸略黑却时时泛着由衷的笑意。她告诉记者,得知儿女要来,她早早起床,赶到二十多公里外的赤溪镇上,把原本已花白的头发染黑,还买了好些水果。虽然十分期待儿女到来,但王友芝也害怕他们认不出她或者不想认她。但真正见到儿女时,一腔复杂的情绪都化成了激动和爱怜。
待一家人团聚的喜悦心情稍稍平复后,王友芝操着一口浓重的云南口音,断断续续地向记者讲述她的被拐经历,期间,她的一双手仍旧紧紧抓着儿女的手,丝毫不放松。而儿女听着母亲十多年的遭遇,几次忍不住落泪。
王友芝原为云南省宣威市西泽乡迤那村人。曾经,那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山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目不识丁的王友芝是该村的一名普通农妇,生儿育女,操持家事,日子难以为继。14年前,有人跟王友芝说,可以带她外出打工挣钱,她思及家中境况——丈夫体弱,脾气却暴躁;儿女因家贫,早早辍学去务工,便答应了。没想,这一走便是被人拐卖至宁德。那一年,王友芝42岁,儿子方其饶16岁,女儿方一晶18岁。
被拐至宁德的前13年,王友芝是在福安度过的。她依稀记得,拐卖他的人将她带到福安坂中乡,以约3000元的价格卖给一户人家,从此她便过上了犹如“保姆”般的生活。那家男主人早年离婚,育有两子,以农业为生。他让王友芝上山采茶、下地干活,在家洗衣做饭、服侍一家人。起早贪黑、忙里忙外,王友芝在身处异乡的无助感和生活的疲惫中,度过了13年。期间,男主人承诺王友芝,若她能好好干活,挣钱,盖了新房子,就把她的儿女接过来,过好日子。单纯的王友芝始终相信,一直等着那一天。后来,那家人的孩子成家立室,王友芝又担负起抚养“孙子”的任务。“小孩子不懂事,喊我奶奶,他们就教育他,这不是你奶奶。”王友芝说。男主人的承诺从未兑现,却在今年年初准备将原本离异的妻子接回。那家人让王友芝离开,无依无靠的她度过了一段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日子。后来经人介绍,王友芝来到了赤溪镇官岭村当一名采茶女工。“哪能没想过回家,但我没文化,不认字,又没钱,连村都出不了。”王友芝说。
前些日子,赤溪镇派出所民警在走村入户时,了解到王友芝的情况,便心生帮其找到家人,让她回家的想法。通过与王友芝的交谈,民警们从其浓重的口音中,仔细辨别、推测,与云南警方联系、协查,一番周折,终于确定了王友芝的家乡——迤那村。与王友芝的儿子方其饶取得联系后,民警将照片发给对方辨认,得到了肯定答复。
“找了这么多年,盼了这么多年,终于找到了。”方其饶动容地说,“我现在有能力孝敬她了,希望她不要再辛苦赚钱,养好身体最重要。”确定是母亲后,方其饶难掩兴奋,立即联系了姐姐方一晶。姐弟二人马不停蹄地坐飞机赶到福建,再转车来到宁德,一连几天都没睡好。姐弟二人表示,自从母亲失踪后,原本的家就散了。一家人动用所有能用的关系寻找母亲下落,也到派出所报了警,但一年又一年,始终没有结果。姐弟二人一边离家打工,一边寻找母亲,而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甚至神智都有些不清了。如今,找回了母亲,一家人总算又能团聚。采访中,女儿方一晶告诉王友芝,她已结婚生子,有一个6岁的女儿。说着还把手机中的照片展示给王友芝看,荣升外婆的王友芝笑着看着照片,满脸慈爱。
暮色四合,云雾渐起,在儿女的帮助下,简单收拾了行李,王友芝离开了住过半年的小山村,村里许多人赶来为她送行。王友芝感慨,十几年来,一直不敢想能再见到家人,能再回家。这次感谢那么多的好心人,感谢民警,她会回家好好过日子的。(记者 苏晶晶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