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28岁先天性脑瘫患者 散文获全国性文学奖
陈守溢正用电脑创作
20余字,常人10秒钟就可以打完,宁德屏南28岁脑瘫青年陈守溢却足足用了两三分钟,每敲打一个字,都显得那么吃力,但他却坚持文学创作,先后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了40多篇作品。
前日,陈守溢的付出又一次得到了回报,他的新作品《父亲》在“2012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大赛”中荣获二等奖,给自己的文学路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母亲难产他患下先天性脑瘫
1985年初夏的一个清晨,命运给陈守溢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胎儿期发育正常的他,却因母亲的难产与羊水早破而落了个先天性脑瘫、终生残疾的命运。这种病几乎没有痊愈的可能,只能靠锻炼与吃药慢慢恢复。医生说,他的左脑中有一个血块,压迫着神经线,左手左脚无法像常人那样控制自如。
脑瘫患者,拿不稳东西,越是轻细的东西拿在手上越容易发抖。笔——握起来不怎么有分量的小东西,在他手里就是不听使唤,难以驯服。他想在纸上画一横,可它偏偏让人觉得像一撇。想要一个“点”,可纸上偏偏却出现了一个看上去像“捺”的笔划,让他难受不已。
年幼时,由于身患残疾,走起路来东倒西歪,时常五步一小摔、十步一大摔,弄得全身上下都是伤,青一块紫一块的。刚学走路那会儿,恰逢母亲再度怀孕,无法弯腰扶他,只能任凭着他跌倒、爬起,没走几步又继续跌倒、爬起……
在成长记忆里,脑瘫这一顽疾给他身心留下了许多难以泯灭的伤痛。
他学会走路和操作电脑
到6岁时,陈守溢还是无法独立行走,但他的母亲并没有因此放弃,每天都会挤出时间牵着他锻炼。
一天傍晚,他又与母亲去登山,母亲依旧如往日般牵着他。走到一半,他脚底一滑,下巴在台阶上磕出了一道口子。那一摔,让他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疼痛的滋味。
那一回,他哭了。母亲却对他说:“这是你生命里必然要有的历练,要坚强点,不许哭。”多年来,每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快要坚持不住时,母亲这句话便是他勇敢走下去的最大动力。
陈守溢说,记不清历经多少次跌倒、爬起,十岁那年,前行虽仍不易,但总算告别了五步一小摔、十步一大摔的日子,有生以来,他交出了第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
之后,他将更多的心思放在读书和写字上。为了写好字,他将笔记本的内页重在字帖上,一笔一划地练。他时常狠狠地握住笔,在纸上用力地写着。有时,手中的作业纸被他的笔力穿透;有时,细小的笔头被他的指力弄断。
“有许多人都劝我,不要再写了,说(我能写好字)这不可能。”陈守溢说,对此他并不争辩,只会捡起笔,流着汗,拼尽了全力重新再写,没有一天放弃。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他不仅学会握笔,还会写出能让人看得懂的汉字。
进入初中后,由于科目多,作业也多,陈守溢常常忙碌到夜里一两点,但还是顾得了这科,顾不了那科。无奈之下,父母只好让他退学在家自学。在自学的日子里,他学会了使用电脑,常人10秒钟就可以打完一行字,陈守溢却足足用了两三分钟,尽管如此,陈守溢仍旧乐此不疲。
偶然机遇走上文学路
有了电脑后,陈守溢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电脑好像给这个不幸的青年安装了翅膀,让他的文学梦可以飞翔。喜爱文学的他,终于在网络的海洋里找到了人生的乐土。网上的文字,让他的视野更加开阔。
20岁那年,无意中,他结识了一位长久以来想要结识、但又无缘相见的本土作家禾源。禾源见他爱好文学,于是鼓励他创作。但陈守溢并没有十足的信心,他勉勉强强地应和着。禾源看穿他的心思,给了他更多的鼓励,并建议他写文章投稿,而他帮忙润色。
历经一周有余,来来回回修改数十遍的处子作《亲人的泪与笑容》,终于在2008年11月8日的《闽东日报》的《太姥山下》专栏刊发。陈守溢依旧如当初告别了五步一小摔、十步一大摔的日子那般高兴,打遍了所有好友的电话。他终于找到了想走的路,虽然前程依旧曲折与艰难。
有了这成功的第一步,陈守溢更加勤奋,他执着,也享受着。2008年以来,他的作品《祖母》、《有故事的乡村祠堂》等40多篇作品先后在《福建文学》、《福建乡土》等多家刊物刊发,2012年被吸收为宁德市作家协会会员。而前日,陈守溢新作品《父亲》在“2012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大赛”中荣获二等奖,给自己的文学路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自己的成就,陈守溢说,先天不足的他能取得些许成绩,离不开亲人20多年来对他不离不弃与悉心的照料,离不开各界爱心人士的关爱,他要用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来丰富残缺的人生。(记者 陈颖旭 通讯员 张川闽 张尚瑶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