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文博会在厦门举行 宁德馆有什么特别的展示?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赵巧红 文/图)神奇秀美的太姥山、波澜壮阔的三都澳、独具特色的闽东文化、载歌载舞的畲族姑娘……在大气恢弘的朗诵配音中,文博会宁德馆的LED大屏里不断变换着场景,人文神韵拂面而来。
11月2日至5日,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文博会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如期举行。宁德馆,亮点纷呈,不仅生动展示了我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产品,也充分彰显了多姿多彩的闽东文化魅力。
A 畲族文化大放异彩
畲族银器制作工艺展示
畲医畲药展示
11月3日,恰逢周末。文博会现场迎来了观展人潮。步入宁德展厅,浓浓畲家风情让观众大呼过瘾。
在畲族服饰展位前,一件件造型独特、做工精美的畲族服饰让人耳目一新。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制作好一件精美的畲族传统服装整整需要半个月的时间,量体、备料、剪裁和缝制,每个环节都有讲究,不仅要有多年的实际制作经验,还需要熟练地掌握运用各种要点,才能制作出原汁原味的传统畲族服装。
在历史长河中,闽东畲族人民创造了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情。畲族银器就是其中之一,为了让这一文化遗产传承不息,近年来,闽东银雕艺人在继承传统银雕技法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创新,赋予了传统畲家银饰新的生命。
珍华堂银饰展位上,几个年轻姑娘正在试戴畲族银器。“畲族银器蕴含驱邪平安、吉祥如意的美好祝福,很受女生喜爱。”该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连续参加文博会多年,每年都有新的收获。希望通过文博会这个平台,助推福建畲族银雕走出畲族文化区域,实现互利共赢。
随后,记者来到省非遗展厅,只听展馆里不时传出银器的敲打声,盈盛号展位技术人员雷振锋正在錾刻一只银壶。只见錾子上下敲动,雷振锋对照在银壶上描摹好的花朵造型,精雕细琢,举手投足间尽显匠人的精心和细心。
“此次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海峡两岸文博会设立非遗展区,首批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重点单位的非遗项目及其文创衍生品集体亮相,展示福建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最新成效。”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畲医畲药和畲族银器制作技艺也陈列其中,这有利于推动闽东畲族文化传播。”
B 盛会见证企业成长
文博会上,来往客商、市民络绎不绝。对于这种火热的场景,屏南县长青竹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维林再也熟悉不过了,从第一年开始,他就带着他的竹制品,来这里参展。
“第一次参加文博会时,我们公司只有10多种产品,展位小。”回忆起当年的场景,张维林颇为感慨。尽管如此,他每年都来,如今公司的产品已达70余种,质量也逐年提高。
和张维林一样,根艺美术大师叶石和也是文博会的“老熟人”了。十一年来,他每年都带着自己的根雕作品参展。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他带来了自己的新作——微雕作品。“微雕最重要的是心要静,一笔刻错就要重头再来。”叶石和说,企业要发展,手艺也要不断进步。
省级非遗传承人刘解放也是一位根雕大师。“展示作品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能在这样的文化平台上学习交流和借鉴,取长补短。”刘解放说。
文博会十一年,我市不少文化企业也逐年成长。据悉,今年宁德馆占地面积756平方米,参展企业30家。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这些文化企业能借助此次机会,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创新文化载体,加大文化产品推介力度,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弘扬“闽东之光”。
C 文化产业方兴未艾
文创产品展示
文博会宁德馆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些年,文博会宁德展位数量增加,参展产品品质逐年提高的背后,离不开我市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近年来,我市立足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一手抓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一手抓新兴文化业态的培育,制定出台了《宁德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宁德市“十三五”特色文化发展专项规划》等文件,推动每个县(市、区)集中力量发展一个文化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一县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市在持续推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同时,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新型业态,注重挖掘村落文化,激发乡村活力,将文化创意引入村落,发掘与开发乡村的历史传统、建筑形制、传统产业文化等资源,打造出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创产品,促进城镇居民、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民就业增收。
无论是竹制品、雕刻艺术,或是闽东茶叶,都在这里成为亮眼主角。福建省创意广告传播有限公司是我市参会的唯一文创公司。“我们利用公司在诗歌创作方面的优势,融合传统工艺与文创元素,将工艺品融入日常生活中,致力形成区域性的标志性产品。”公司负责人黄曙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