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季”,龙岩环卫工人很美丽
寒风萧瑟,玉树凋零。一夜之间,龙岩中心城区主要道路上被强降温天气冻坏的大叶榕树叶随风起舞,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场面虽然富有诗意,但可忙坏了环卫工人。
2月5日早晨,天还未亮,环卫工人就来回清扫他们各自所负责的路段掉落的枯枝落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直到市民开始上班,许多环卫工人甚至还没来得及吃早餐,他们一直坚守在各自所负责的路段保洁。
然而,环卫工人的艰辛远不止如此,烈日寒风里高强度的工作、微薄的工资,或者是冷嘲热讽等是他们无法回避的现状。而车窗垃圾等更是把他们的生命安全架在了刀尖之上。连日来,记者走进这个社会底层群体,呼吁市民把环保意识化为日常的自觉行动,多给他们一份敬意。
岩城落叶纷飞
环卫工一天扫了200吨
“扫了又落,落了又赶紧扫,不然被雨水淋湿的叶子滑,会危及行人的安全,但麻烦的是有时候风一吹,还没来得及装袋的叶子又全部飘散出去,得重新再去扫。”负责市区师范附小路段的环卫工人说,2月1日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扫了10多麻袋的落叶。
“这几天市区平均每天多出了200吨的落叶垃圾,多出的这些垃圾数量是平时垃圾的三分之一,大大增加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市环卫处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针对大量的落叶问题,加班对扫路工人和扫路车司机们来说,已成为家常便饭,1日当天,落叶最多,扫路车最多的连续工作了18个小时,很多环卫工人到晚上十点多还在加班。
除了近段时间这“烦人”的落叶期,似乎在四季的轮回里,总会有层出不穷的清扫难题考验着环卫工人,春天的笋壳、夏天的西瓜皮、秋冬的落叶和橘子皮甘蔗皮,还有每天的菜叶、车窗垃圾等等,这些都是环卫工人365天里需要日复一日、持之以恒去清扫的垃圾。
工作起早摸黑
时刻面临安全挑战
据市环卫处工作人员介绍,环卫工人的工作时间大都实行两班倒,早班负责凌晨和下午的清扫,晚班负责上午和晚上的清扫,凌晨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之中,环卫工人已经开始工作,他们的一天要么特早上班,要么特晚下班。
来自安徽的张向伟今年43岁了,从去年4月份开始从事环卫工作。“早班时四点多就要先清扫一遍,晚班时要十点以后才下班,平均每天工作八九个小时。”他告诉记者。
对于环卫工人来说,越是喜庆的节日,越可能是他们加班的日子。“每年过年当天都忙到五点才回家,春节期间的鞭炮等垃圾也比往常更多,每天来回至少要扫8趟。”当了20多年环卫工人的黄雪英告诉记者,一顶斗笠、一双雨鞋 一件薄暮雨衣,一双手套,这是她必备的家当。
在马路中间清扫垃圾是环卫工人人身安全最大的挑战。环卫工工作时需要穿过道路,清扫道路两旁的垃圾,由于车辆多且杂,环卫工作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中心城区,环卫工人被疾驰的汽车蹭伤的事情时有发生。
由于所负责的西陂路段人流车流量大,张向伟的日常工作的危险性也比较大。“每次路中间有垃圾时,都会先确认安全再去清扫。”张向伟告诉记者,他算是比较年轻的环卫工,身手较敏捷,但一些随车飘落的小广告等垃圾也时常给他带来生命的挑战。
养成自觉行动
给城市美容师一份敬意
“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洁”,用这句话来总结环卫工人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辛劳,一点也不为过。对于“城市的美容师”环卫工人,市民越来越多投以敬意:
1月31日,为了感恩环卫工人的付出,市中小企业发展商会和龙岩义工俱乐部联合主办了“环卫工人慰问宴”;在九一北路一家银行门口,上班时间都会放着一个展架,上面写着“城市美容师,您辛苦了——环卫工人歇脚点”,有部分市民还将年终抽奖获得的食用油等物品送给了路上的环卫工人……
记者从市环卫处了解到,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区陆续建成了十个环卫工人休息点,于今年1月25日全部启用,各休息点里还配套了微波炉、沙发、开水器、应急药箱等设备。此外,为减轻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近年来,市环卫处和环卫公司不断加大机扫力度,尽量避免环卫工人在路中间清扫垃圾的情况发生。
而在每年的夏季,绿豆汤、菊花茶、板蓝根冲剂、正气水等消暑解渴的物品、药品也一应由有关单位和企业送到了环卫工人的手中。“冬天天气冷,有时淋湿了怕感冒,喝一杯爱心人士给的姜糖水,身子就暖和起来了。”3日,负责溪南路的环卫工人告诉记者。
尽管辛苦,但环卫工人没有怨言,他们本着朴实无华的精神,还给城市一片洁净。张向伟告诉记者,虽然他不能回家和家人相聚,但今年他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做好工作,为在家乡读书的儿子多攒点钱。而对黄雪英来说,她的愿望就是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再干几年的环卫工作。
环卫工人们,不仅值得我们尊敬,更值得我们用行动去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市环卫处工作人员说,“希望市民树立更强的环卫意识,自觉养成文明习惯,多一点的耐心和细心,用一点笑容或一声问候去尊重、理解、体谅环卫工人。”
美丽城市需要大家共同呵护,该工作人员建议,大家要减少乱扔、乱贴的行为,少往车窗外丢垃圾,少贴“牛皮癣”,不给环卫工人增添工作量、不给环卫工人心里添堵。(记者 池银花 石芳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