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情侣设计师钟情木器 专程来福州拜师学艺
他们是一对来自广东的“90后”情侣设计师,钟情木器,痴迷手作,创立了手工木作品牌“弦”。他们希望通过现代设计,让日渐式微的传统手工艺重回日常生活,为此不远千里专程来福州学习大漆工艺。日前,记者前往这对年轻设计师蔡嘉怡和余隽在榕学习的工作室,了解他们的木器情缘。
蔡嘉怡从广州来榕学习漆艺。
恋上木头
创立木作品牌
“90后”平面设计师蔡嘉怡来自广东东莞,毕业之后在一家广告公司供职,她的男朋友余隽是一名家具设计师。二人与木头结缘,还要从余隽的大学毕业设计说起。修读工业设计的余隽大四时喜欢上木头这一传统材质,并在嘉怡的帮助下,制作了一把手工木椅作为毕业设计作品。
因为没有师傅教,嘉怡和余隽从挑选木头、造型设计到切割、打磨,再到最终成型,全靠自己琢磨。“我们喜欢去木材市场淘木料,并根据木头的特性,制成各种食器和饰品。”嘉怡说,面对残缺的木料,他们从不轻易丢弃,而是最大限度地改造和使用,让木头以新的姿态延续生命。
“很多传统手艺慢慢消失,并非手艺本身不好,而是他们制作的东西不被当代人所需要。”在二人看来,以前的生活必需品变成了展示在橱窗里的艺术展品,就失去了物品本身的价值。为此,嘉怡和余隽于2014年成立了手工木作品牌“弦”,致力于制作兼具美感与实用性的木器,让传统手工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寻求创新
来榕拜师学艺
随着对木头了解程度的加深,嘉怡和余隽逐渐发现,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的纯木质器物容易起毛、干涩甚至变形,影响实用性。他们为此开始寻找合适的木器表面处理方式,也因此接触到了漆艺。
去年9月,余隽看到一则由福州《HOMELAND家园》杂志发起的“手艺新生”招募活动,征集年轻设计师与老艺术工作者配对合作,在3个月的活动期内共同完成一组作品并参展。一心想要学习漆艺的余隽当即决定报名参加,并和精通大漆工艺的76岁老手艺人邱亨铭结成对子。在展览上,这对新老手艺人共同带来了一组融合了漆元素的木质器物“一碗、一杯、一碟”,在传统手艺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审美与新设计理念,颇受好评。
由于大漆工艺学习周期长而辛苦,余隽在活动结束之后,决定留在邱亨铭师傅的工作室里继续学艺,而此前一直在广州工作的嘉怡也一同来到福州当学徒。嘉怡对大漆过敏,在调配过程中经常双手起红疙瘩,但她从未打退堂鼓,这一学就是半个年头。
勇于尝试
传统手艺融入现代设计
在木器中加入漆元素,对嘉怡和余隽来说无疑是一个尝试,更是一次挑战。“以前做设计我都是用电脑绘图,画坏了就删了重来,木器和漆器却不一样,每一刀雕刻、每一次研磨都是不可复制的。”嘉怡说,制作一件漆器通常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等待和反复打磨,原本一天能做出数个的木杯现在需要两三个月才能最终成型,万一打磨失败还得重来。几个月的磨砺,也让嘉怡和余隽逐渐远离了浮躁,内心变得更为沉静。
在和记者闲聊期间,嘉怡正为一个小木盘配色。和以往保留木头原色的作品不同的是,这个木盘通体漆黑,盘内有颗粒状肌理,质感类似生锈氧化的黑铁。据嘉怡介绍,这些肌理是通过撒矿物粉制作而成的,他们把这种纹样称为“铁錆图”或“石目图”。“这都是我们在和师傅学习的过程中自己琢磨出来的。”
从第一个系列“大拙”诞生以来,“弦”品牌已陆续推出了“手”“浮”“双生”“银杏叶”等多个系列,每个系列都蕴藏着不同的内涵与哲理。他们希望能和不同类型的手艺人合作,尝试木头与竹编、藤编和纸艺等元素的碰撞,让传统手艺能够重回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使用者一起生活、一起老去。(记者 陈若凡 文/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