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福州大学城实体书店经营之困:靠政策还是靠自身?
5月初,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福建省高校实体书店建设的通知》(简称为“《通知》”),对各高校实体书店的数量、场所面积、经费投入等方面作出要求,并且将高校实体书店建设纳入学校建设重要内容,作为高校创建文明学校的考评内容之一。这是福建首次出台针对高校实体书店的扶持发展措施。
两个月过去了,福州高校实体书店数量是否有所增加?书店经营者有没有享受扶持政策带来的“红利”?日前,记者到福州大学城进行调查。
许多学生不知大学城有书店
端午节假期刚过,回校参加毕业晚会的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学生郑婉如收到一个快递包裹,这是她在端午节期间网购的图书。“《庄子的快活》《看见》《推开哲学的门》……都是打五折买的,很便宜。”郑婉如说,虽然是医科学生,但她平时很爱读哲学、人文类的书,平均每个月都要买两本以上。郑婉如告诉记者,由于学校没有书店,她平时购买图书都是通过购书网站。
跟郑婉如一样,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网购图书。林真真是一名即将读大二的学生,在大学城学习、生活了一年,却没有发现一家书店。
与福建医科大学相隔一个公交车站的前后学校分别是江夏学院和福建中医药大学,记者在这两所高校同样没有发现书店的影子。记者在大街上随机采访了十几名在校大学生,他们说购买图书都是通过网购,而超过八成的受访者不知道大学城是否有书店。
高校慨叹政策难落地
福州大学城共有13所学校,其中高校11所,中学、中专各一所,在校师生近20万人。记者在闽侯县工商局了解到,目前在该局注册位于上街镇范围的书店共有8家,其中位于高校内部和周边的书店有6家。而这仅有的6家书店分布严重不均,位于福建师大和福州大学内的就占了5家。6家书店中,真正售卖普通类图书的只有位于福州大学商业长廊的尚友书屋,其他5家均为考试书店,主营公务员和研究生考试工具书业务。而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考试书店不能算作书店,“因为书店有它特有的社会功能,而考试书店满足不了。”业内人士认为,书店的功能可概括为:传播思想,普及文化,联系读者,促进出版。考试书店不具备这些功能。
全国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高校校园及其周边书店,在校师生平均每万人拥有量不少于1.3个。”按照这个标准换算,福州大学城近20万名师生应该拥有20多个书店,然而现在实际的拥有量不及规划的三分之一,如果不算考试书店不及二十分之一。
《通知》下发两个月,为何没有在高校得到落实?一位不愿具名的高校教师告诉记者,高校没有自主经营书店的能力,而《通知》下发后并没有投资经营者主动前来洽谈,这与整个实体书店行业的不景气有直接的关系。再说,一个30平方米的学校自有场地,如果租赁给社会人员经营,根据地段不同,学校每年可以获得数万元至十几万元的租金收入。最主要的是,学生的阅读方式和购书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即使建立一个书店,可以预见的是也难逃关门的结局。
业者感受冰火两重天
小源是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学专业大四学生,去年租赁了文化街一个13平方米的店面,经营一家考试书店,一年下来亏损了近2万元。两个月前,他将店面转租了出去。
小源告诉记者,考试书一般是四五折进,五六折卖给学生,中间利润很小。“想卖贵也不可能,因为手机上网一查,价格一目了然,如果定价过高,学生们就去网购了。”小源拿出手机订购了一本《线性代数辅导讲义》。他说,这是一本考研用书,原价32元,网上只要14.6元。由于小源开过书店,许多同学都通过他网购考研用书。“书店老板自己都网购了,还怎么指望别人来书店购书呢?”小源自嘲地说。
记者了解到,小源盘出的店面目前还是考试书店,主营业务未改变,经营者同样入不敷出。为了增加收入,目前,经营者在书店增加了替人首发快递包裹的业务,补贴高额的房租成本。因为毕业季的到来,不少考试书店还做起了回收毕业生旧书的生意。
位于福州大学的尚友书屋,日子则好过很多。经营者以差异化的定位避开了网络冲击。“我们的定位就是小众化,主营地方文化、史志文献类旧书籍,这是我们的特色,尤其是福州古城、民俗、温泉、名人等方面的文史资料比较齐全,这是网络书店无法覆盖到的。”书屋老板张炎琳告诉记者,从2006年到现在,尚友书屋积累了许多这类特色书籍的读者资源,主要是一些旧书爱好者和文史研究者,他们每年都有一定的购书经费计划。
高校是传播文化的地方,书店在此应该拥有丰厚的生存土壤。福州大学城书店如何走出惨淡经营的困境?一位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书店要生存关键还得靠自身经营,民营书店应在特色上做文章。(记者 王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