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新洲村百年将军庙失火被毁 重建或将花费上千万元
重建在即
成立文化研究会 筹备重建理事会
当年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立的碑
早在起火之前,村里就考虑过将军庙的安全隐患问题,因为家庙为全木结构,村民担心老人家在玩麻将时抽烟可能会出现问题,为此,专门把在里面玩麻将的老人请到隔壁的老人会里,原先在将军庙里演的闽剧,放映的电影,也纷纷移到老人会的活动中心去,并安排专人照看。
将军庙被毁的那段日子,除了要求尽快查清着火原因,悲痛之余,村民们时常讨论的便是家庙的重建问题。
村民金可庄说,当时村里也有好几种看法,有的希望重建的家庙应该做成水泥的那种材质结构,不容易着火,直接在根源上避免安全隐患,但有的人觉得应该按照原来的模样做成全木结构,才能恢复原来的建筑气质。
但更多的村民关心的是重建的资金和管理问题。作为村委的一员,金宁明说,单单80年代的修复都花了五六十万元,如果按现在的建筑标准和采购材料的价格,重建原来的全木结构的家庙,可能要耗费上千万元。
这一点也得到新洲村支书金昌农的认同,已经有诸多村民反复找过他,不单单村内族人,出外的宗亲也都会过来找他询问。金昌农并不感到惊讶,家庙着火的当天,远在福州及以外打工的金氏族人还专门跑回来关心此事。
金昌农说,将军庙代表了金氏族人的精神支柱,即使将军庙没了,金氏族人还会在家里供着先祖金履丰将军的灵位。对于重建,金昌农表示,现在正在筹备成立“金履丰文化研究会”,目前他们已向高新区社管局提出申请,并得到批复,预计下个星期就能见到批文。之后,他们将启动将军庙重建筹备理事会,除了向上级政府寻求重建经费外,还要积极向社会和海内外宗亲募款,以期达到最终的重建目的。
不管怎么样“这个家庙都要建起来,否则出去都抬不起头来”金昌农说。
但对于金履丰文化研究会来说,资料文献的收集也要同步进行,这也成了让他头疼的问题,他说,最后可能还会寻求海内外宗亲以及世界金氏联谊会的帮助。毕竟和重建筹集募款一样,资金和文献资料都是循序渐进的。
金宁明说,村里都很期待看到将军庙的重建,即使这代人不去做,下一代人也会去做,对于金氏族人来说,这是唯一的精神纽带。而于私来说,将军庙里有一份属于他自己的童年记忆。
家庙记忆
昔日族人保龙柱 如今庙外古榕正重生
令金宁明印象深刻的是庙内充当着“天气预报员”的青石精雕云龙图案的蟠龙石圆柱,每逢下雨天到来之前,这对蟠龙石柱就会开始冒汗,村民说,可能由于将军庙地势相对较低,受地气潮湿才出现这个状况。
他小时候调皮捣蛋。在庙里的石柱上攀爬,踩着龙鳞,抓着龙角,金宁明笑着说,小时候什么都不懂,在庙里到处捉迷藏,文革期间又经常不上课,时间多到不知所措,只能到家庙里打发。不过,家庙重修的时候,自己还是义务去帮忙做了很久的杂活。不仅如此,每次大年三十,金宁明吃过年夜饭,玩到夜里十二点都会到家庙里敬香放喜炮,之后帮忙一起通宵照看家庙,防止有火灾意外发生。
对庙里同样感到好奇并且有着深厚感情的还有金可庄。儿时,家庙因为是祭祀祖宗的地方,自己被家人告诫不能在家庙里随便攀上跑下,四处玩耍,但对冒汗的龙柱一直心存好奇。在1989年之前,将军庙刚从“文革”中走出来不久,建筑破败不堪。花雕、画像等被腾挪和毁坏的不少,加上台风,白蚁虫蛀,有一部分建筑开始坍塌,金可庄也曾参与了修复工作,每日往返于家里和家庙之间,历时两年多。
而那对蟠龙柱得益于村民们的保护才最终重见天日。
金宁明说,当时为了保护这对龙柱,族人特意用石砖将龙柱围了起来,由于龙柱的直径达到80厘米,加上围上的石砖,比例显得很不协调,为了防止被破坏,石柱的四周都贴上了毛泽东语录,就这样一直到“文革”结束,龙柱才得以重见天日。
这些记忆都随着时光的流逝深深地刻进他们的脑海里,而现在他们有一个更急切更现实的梦想。
他们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够重新见到修葺一新的家庙,如同15年前,金可庄曾参与修复过的那样——三进式的建筑模式、屋顶的花鸟翘角和雕花屋脊,庙前族人聚集的古榕则重换新妆,节日里族人的祭拜络绎不绝。
临行前,记者再次看了看庙前的那两棵古榕,居然发现:烧焦的枝干上,已经有部分新芽冒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