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吴石将军福州故居 感受其留下的家国印记
吴石与妻子王碧奎的结婚照,摄于1923年
公式吴厝村1号,吴石将军的祖屋,如今已难寻吴石的印记
吴石与家人在日本的合影,摄于1934年
福州,对于吴石将军而言,不仅仅是出生地这么简单。他在福州求学,真正开眼看世界;他在福州参军,投笔从戎誓死北伐;他拜福州籍大师为师,文人儒雅气质影响其一生;他用福州话朗读《孟子》,以解思乡愁苦;甚至在日本求学时,吴石都将寓所取名为“榕庐”。
福州,给少年吴石注入了相伴一生的家国情怀,从福州出发,开始了他的传奇一生。百年历史沧桑,福州还留下哪些吴石将军的印记?本报记者实地探访,寻找吴石的故居、求学地,体会吴石对于福州的特殊情愫。
1.吴氏宗祠里没留下吴石遗物
江水拍打着码头,大榕树的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史料记载,120年前的9月14日农历中秋节,正是在这样的江水秋风中,吴石出生于闽侯螺洲乡。
如今,螺洲乡已成福州仓山区螺洲镇。听说记者来寻访吴石故居,村民们热情地带着我们去了吴氏宗祠,“最近这些年,越来越多人前来瞻仰吴石将军,他是我们这儿的骄傲”。
江边,螺洲镇吴厝村1号,一处不起眼的小院子,正是吴氏宗祠,正如很多史料描述的:“吴石诞生于螺洲一个家徒四壁的寒儒之家。”
推开木门,记者看到一座两进的木结构院落。楼房大部分已经翻新重修,只有正厅还保持着百年前的原貌。吴石的孙侄吴行还住在老宅里。聊起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祖辈,61岁的吴行摇摇头说,因为他少小离家,很少听父辈说起过吴石,如今的吴氏宗祠里,也没有留下吴石的遗物,“但我知道,他的根,在这座老宅中。”
2.格致书院求学注入爱国情怀
位于法海路41号的福州格致中学,是我省最早的中等学校。记者步入校园,被学生们的青春气息感染,当年的吴石,就是在这里受到爱国热潮的感染,做出参军北伐的决定,开始了传奇的军旅生涯。
幼时的吴石体弱多病,他在自传中写道:“频为疟疾所苦。”但是,父亲对这个羸弱却聪慧的孩子,寄托了特别的期许,多方筹措学费,让吴石一次次辗转求学。
1902年,吴石8岁时,清末“帝师”陈宝琛在螺洲老家办起了螺洲公学,吴石父亲成为其中一名老师。吴石便跟随父亲,旁听国文课程。从螺洲公学到福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再到福州开智小学堂(1954年改为福州市第十四中学)。吴石从螺洲来到福州城里,逐渐打开看世界的眼界。
吴石在自传中回忆道,在开智小学堂就读的一年里,老师大多是当时福州进步人士,标榜新学,富有革命性。在这里,吴石读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等等历史,知道国家、民族有被瓜分的危险,而“余之文学根底,得以奠立初基”。
1911年初,吴石再次转学,进入了名气很大的榕城格致书院,也就是后来的福州格致中学。第一次接触西方教育,让吴石新奇震撼,校园里涌动的爱国热潮,也让少年吴石热血沸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