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千亿造“超级新城” 面积超原城区十几倍
主攻“对台合作”
杨益民说,福州新区将按“产城融合”的思路推进,倡导产城联动,已经或正在打造的包括福清江阴港化工区,福清市区的供电产业,长乐的纺织产业、机场临空产业园,罗源湾的冶炼、造船产业,台商投资区等区域产业。
根据此前福州市“十二五”规划,各新增长区域的功能定位包括:环罗源湾区域培育壮大能源、冶金、机械装备制造、修造船等临港工业;长乐滨海和航空港工业区发展纺织化纤、机械、电子信息、动漫产业等;马尾新城则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和研发基地、港口物流中心、综合型生活新城、对台交流合作基地。
实际上,“对台交流合作”正是这次“福州新区”建设主攻方向,这也是“马尾新城”能成为“核心区”的一个重要因素。之前,福州一直以平潭作为对台交流合作的前沿阵地,在平潭作为综合试验区“分立”出去后,福州只得退而求其次。
福建省产业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杨益生认为,福州新区的概念在原来规划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对台合作交流这张牌,在两岸关系方面更具有前瞻性。
按福州新区的规划,根据之前与平潭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福州将对接福建省将出台的《“一岛两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推进福平产业协作,探索建立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合作共建发展模式,积极推动平潭岛内外一体化发展,打造生活工作便利、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游的福平优质生活圈”。
为两岸加强合作,福州还将推动福州新区与台湾空中直航航线向内陆省份和国际市场延伸,推动福州新区成为两岸直接“三通”的综合枢纽和主要通道,建设琅岐综合码头,加快开通黄岐到马祖客运航线等。
福建省东南竞争力研究院院长王开明则认为,平潭获得的“中央的特殊优惠政策”会让福州新区“沾光”。王开明称,以平潭及福清、连江、马尾等是发展最好的区位,产业优势和生态优势明显,能带动整个大福州乃至福建北部的发展,其定位是准确的。
千亿资金之困
杨益民称,《福州新区发展规划》草案已由国家发改委下属规划部门协助完成,福州市目前正按照规划展开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布局,今年将会大力推进。
据了解,作为“核心区”的“马尾新城”规划设计成果已在2013年底报福建省政府审批。之前,福州已组建马尾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三江口、闽江口组团建设指挥部,并在加快新城土地收储、一级开发和项目征迁等工作,2013年已完成投资260亿元。
包括产业及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在内,福州今年将启动300个项目建设。这些项目包括滨海大通道、马尾大桥、城际轨道、东部快速通道、绕城高速公路东南段等,建成或基本建成江阴港铁路支线、可门港铁路支线等项目。
此外,福州今年还将大力推进马尾新城三江口、闽江口等组团建设,加大马尾琅岐岛开发力度。同时,福州还将积极建设长乐航空新城,力争设立长乐空港综合保税区。
这些项目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有专家为此担心,在地方财政普遍趋紧的背景下,福州地方财政是否能够支撑如此大规模投资建设?
数据显示,福州市2013年地方财政收入仅45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公共财政支出534.36亿元,比上年增加124.99亿元,增长30.5%。2014年福州市地方公共财政收入预算为508.39亿元,增长12.0%,增幅放缓明显。
在收支不平衡的财政困境下,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谢志忠教授说,“不建议操之过急,应该合理规划,比如在五六年的时间里分阶段完成。”
另一个困境是,福州在产业升级、高端人才引进等要素尚未完善、行政区划制约的情况下大力推动福州新区建设也将引发新的问题:即使能短时间内在沿海地区“前排就座”,也未必能坐得长久。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黄茂兴认为,在福州新区范围内,区域协调发展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比如长乐与马尾协调起来也未必会很顺畅。
黄茂兴说,福州实际上是受到周边地区挤压的,平潭、长乐、罗源等相继崛起,与之竞争的格局很明显。福州新区要在符合区域发展战略导向、政策要素较完备、区域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开发开放”作为,才可能成长为新的“增长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