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3起拐卖儿童积案告破 被拐时间最长27年
17年前被拐的少年:染上了偷摸等坏习
1996年9月的一天,一场骨肉分离的灾难降临到在福清务工的四川籍余某夫妇身上。当天下午,他们一周岁多的儿子小安(化名)在自己的理发店门口被一女子拐走。
失去心头肉的余某夫妇立即报警并在周边邻居帮助下苦苦寻找。然而,几天几夜寻遍福清、莆田、福州等周边地区,余某夫妇最终没有找到儿子的下落。
后来,据目击者提供的消息称,小安是被一名叫汤某的四川籍女子抱走。这犹如晴天霹雳,余某夫妇怎么也没想到儿子会被这名19岁四川老乡给拐走。案发后,汤某就再也没有回到福清宏路暂住地,也没有回到四川老家,似乎从人间蒸发。在此期间,余某夫妇和公安机关一直寻找,然而十几年过去了,始终没有汤某和小安的消息。
今年10月初,余某来到福清公安局刑侦大队,希望警方帮忙查找其子下落。福清警方从当年的目击者找起,继续详细了解案情,并走访可能熟知汤某的四川籍人员。
10月25日,警方得到一条重要信息,汤某近几年曾在浙江绍兴一带出现。当晚,办案民警连夜驱车赶往绍兴,并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在一工厂内将汤某抓获。
落网后,嫌疑人汤某先是矢口否认拐走小安,得知余某夫妇17年来为寻找儿子历尽艰辛、散尽家财的经历后,最终承认当年受其男友张某(身份暂无法确定)蛊惑将小安抱走后,通过一对四川籍夫妇将孩子卖给宏路一带人,但具体卖给何人已记不清。
10月29日,一群众提供重要信息,当年在石竹山卖香的一位老人,曾偷偷买过一个年龄相仿的男孩。民警立即对该线索进行追查,发现家住宏路街道某村的一名叫小抚(化名)的少年身份信息与小安有些相似。经进一步深查,小抚的养父母告诉民警,当年小抚的“爷爷”通过一对四川籍夫妇以六千元的价格买下小抚并抚养至今。经DNA进一步比对确认,小抚即当年余某夫妇丢失的幼童小安。
然而,当民警见到小安后,心情却高兴不起来,从小受宠的他,染上了偷摸等多种坏习气。
16年前被拐孩童:辍学在家
1997年,暂住闽侯县峡南镇的重庆籍陈某夫妇年仅六个月大的儿子小陇(化名,孩子右耳有一个小孔,遗传特征)被其工友李某拐走。时隔14年后,犯罪嫌疑人李某在2011年的全国公安机关“清网行动”中被外地公安机关抓获。李某落网后称,只记得当年将小陇卖到福清市城头镇街上一户人家,具体卖给何人已记不清。
今年9月17日,辗转多处找寻儿子下落的陈某赶到福清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求助。办案民警一方面到监狱内重新提审李某,一方面在福清市城头镇开展走访调查。
随后,民警根据李某描述当年贩卖小陇的大概路段,并以1公里为半径,对120余户民房420余人展开全面摸排和走访。民警考虑到小陇可能已上学,还对城头镇区周边中学相关年龄少年1200余人进行排查。
10月份,一名群众提供重要线索,曾在城头镇某中学读初中,现已辍学在家的小熙(化名)与被拐小陇特征相似,其右耳也有一小孔。
民警深入调查,发现小熙家庭原先住城头镇旧街,与李某供述的贩卖地点也基本吻合。当民警找到小熙的养父母后,两人声称系从一自称家里小孩多、负担太重的贵州人手上,以五千多元价格买下小熙并抚养至今。经DNA比对,小熙与余某系亲子关系。
当余某得知儿子下落后,已迫不及待想见到16年来日思夜想的儿子,具体儿子将来会怎样,他不敢细想。(中新网 叶兴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