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定远舰望远镜以175岁高龄回福州
1894年望远镜随陈兆锵参加甲午海战
陈兆锵(1862年~1953年),福州螺洲人,1875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第二届管轮班,1884年进入北洋水师,被遴选为当时中国最大最新的战列舰——“定远”号机管,后历任管轮、二管轮、总管轮,今日由其外孙捐赠的这架望远镜,就是北洋水师为陈兆锵配发的,一直紧随陈兆锵。
1894年9月,甲午海战爆发,陈兆锵随舰参加了极其惨烈的黄海海战,他与战友们一起,在战舰多次中炮的情况下,仍不断变换阵位,机动灵活地还击敌舰,先后重创包括日军旗舰“松岛”号在内的数艘日舰,迫使敌舰队逃走避战,最后又与“镇远”号一起掩护伤亡严重的舰队安全退守旅顺。
甲午海战之后,陈兆锵曾任海军江南造船所所长、福州船政局局长,为中国海军第一批轮机中将。在福州船政局局长任上,其曾创办海军飞潜学校、海军飞机工程处,被称为中国航空业重要奠基人。
1950年陈兆锵把望远镜送给当海军的外孙
梁友尧是陈兆锵二女儿陈秀湄的儿子,生于1934年。小学毕业后,就读于外祖父参与创办的福州高航学校。1950年,抗美援朝打响,16岁的梁友尧毅然中断学业,报名参加人民海军。离开福州前,他专程到法海路向外祖父告别。
自己疼爱的外孙就要远行,老人微笑着给外孙鼓劲。外孙要走时,他转身进入厢房,拿出一架单筒长柄望远镜,双手递给外孙,对他说:“这是我在甲午海战中用过的,今天送给你,只希望你永远记住甲午耻甲午恨,好好保卫我们的国家。”
梁友尧带着外公用过的望远镜,投身人民海军。先后在海军联合学校、海军青岛防空司令部作战情报室、海军青岛防空司令部警通连、海军青岛防空司令部高炮团、北京海军第一探照灯营服役。后来,他南调到浙江黄岩海军某部,成为陈兆锵孙辈中惟一一位传承海军薪火的人。
1955年,梁友尧复员,后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改革开放后,他曾带着干粮走进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完成了外公生平事迹的整理与相关史料的收集,为弘扬船政文化做了大量基础性的研究与考证工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