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连江棚户区改造引风波 百年明代古建筑被毁
古建筑何处安放?
古建筑究竟有多大的价值,站在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观点。它们在一场场城市改造中,是否能够保存下来,是否能为历史保留下民族的记忆,是志愿者和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在“棚改”区隔壁的“孙察院故居”被志愿者和专家共同认定为“福建明代木构的标准器、中国早期民居建筑瑰宝”,然而,这处古建筑虽然在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就被发现,至今却仍然只是一处普通的、没有等级的文物点。而目前志愿者们在此次紧急查访过程中发现的“22座明代民居、宗祠建筑”,除“孙察院故居”等3处为文物点外,其余都没有任何“身份”,不受法律保护。
在“连江县城区旧改地块历史建筑风貌建筑普查名单”中的中山路13号(中)及其周边环境。 余杉芳摄
其实针对古建筑保护问题,2017年9月20日,国家住建部就曾下发《关于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做好历史建筑的确定、挂牌和建档”“不拆除和破坏历史建筑”“不在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地区建高层建筑”。
今年3月23日,福建省住建厅在转发该通知时,也结合福建实际情况,提出了“防止旧城改造过程中‘拆真古迹、建假古董’的建设性破坏行为。”并明确提出,“在旧城改造时,要对留存的50年以上建筑进行普查甄别,符合条件的应公布为历史建筑并予以保护”等意见。
然而,现实却很残酷,在连江发生的这一切不禁引起网友和志愿者的追问:是谁决定拆掉古建筑?是否经过相关部门批准?谁来承担责任?
较早关注到本次事件的网友“小飞刀”在其一篇微信里写道:“老城的改造,是细细甄选,还是将传家宝与垃圾一起倒掉,是考验执政者智慧的一项工作。遗憾的是,政府在老城的改造中,通常采用的是最简便的方式,就是一概夷为平地,起高楼。”网友“HFS”则表示,“只有心痛却无能为力”。
“心痛却无力”的感受,能否不再上演?记者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