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福建 > 福建新闻 > 正文

福建师大《丢丢铜》闽台特色民谣明晚央视亮相

2014-05-03 11:02 来源:闽南网 0
《丢丢铜》是一首民谣,广泛流传于闽台两岸,传已两百多年。

  闽南网5月3日讯 明天就是五四青年节,央视将力推一台名叫《我们的中国梦·五月的鲜花》的晚会。昨日,记者获悉,《我们的中国梦·五月的鲜花》晚会明晚8:04将在央视一套播出,福建师范大学学生主演的极具闽台特色的节目《丢丢铜》已经通过选拔,将在晚会上登台亮相。

《丢丢铜》表演极具闽台特色
《丢丢铜》表演极具闽台特色

节目经严格选拔

  由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筹办的《五月的鲜花》节目,已经成功举办三届。今年《我们的中国梦·五月的鲜花》节目除了明晚在央视一套播出外,5月5日晚9:00央视3套还将进行重播。

  本次晚会除了精彩的文艺表演,还增加了短片、访谈、幕后记录等多种展现手段,展现当代大学生追梦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并且从支教、创业、村官、科技、军队、生态保护等角度分别选取了数位榜样人物。据悉,这次全国各省市好多节目参加了严格选拔,入围非常不易。

惠安女”耍“四宝”

  这次福建师范大学被选中的节目叫《丢丢铜》。《丢丢铜》是一首民谣,广泛流传于闽台两岸,据称这首民谣来自于两百多年前,伐木者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唱,唱成了这首歌。节目中,伴随《丢丢铜》音乐,男演员扮演台湾阿美青年,跳着欢快地竹竿舞,女演员扮演勤劳的惠安女,热情地打起了“四宝”。

  据介绍,惠安女手中的“四宝”是“南音”乐器,它由四块竹片组成,左右手各持两块,随着手臂肌肉收紧,内在的振动,使手中的竹片相互轻轻地撞击,产生清脆的声音。惠安姑娘手中的“四宝”和阿美青年手中的竹节以及舞蹈中的竹竿的材料均为竹子。这正是作者的创作寓意:对两岸关系“节节高”的美好祝愿。(海都记者 吴开兴)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福建五一旅游收入36.15亿 游客突破500万人次
下一条:全国首个电商统计服务平台福建启动 可定制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