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福建退休领导在问题国企任独董 中国式政商受关注
烫人的“隐性权力”
当政治跟商业结合在一起,总让人会浮想联翩。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苏中兴副教授在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表示,企业是“理性经济人”,聘请退休官员担任独立董事原因可能在于“名人效应”,这种做法可以在短期内提高企业的社会关注度。当然,“官员的声望和积累的人脉关系可能会对企业的发展有好处。甚至不排除因为政府在很多事情上审批权力过大,企业的运作成本也比较高,聘请退休官员担任独立董事可能有利于企业降低运营成本。”
业内人士则表示,高官退休后到企业就职,最易出现“权力磁场”和“权力期权”两种现象。所谓“权利磁场”,就是指虽然官员已经退休,但“余威”仍在,可以利用其固有背景和人脉网络,为企业牟利,向相关政府机构施压,权力如同“磁场”并未消失,严重干扰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而“权力期权”,就是官员在位期间“不谋其政”帮助企业并未收取费用,退休后任职该企业,作为一种变相的“回报”,相当于一种“预约受贿”。
此外,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则指出,“退休高官本来就享受着很高的待遇,再到企业虚挂职务,还拿着高薪,当然会引起社会的不满和诟病。”
那么,要如何根治这一顽症?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应对退休官员在企业任职行为作三方面限制:一是对公司独立董事的待遇加以限制;二是严格规定退休官员不得去同行业任职;三是必须回避同一地域,以减少利益输送的可能性。
包兴安在《证券日报》发表文章《退休高官当独董发挥“余热”暖人还是烫人?》,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指出,要有对独董单独的考核评价制度,不宜将独董和其他董事按同一套模式考核评价;要改革独董薪酬由其任职的上市公司直接发放的做法,避免独董因经济利益对上市公司不能“实话实说”。
【备注】文章部分内容参考文章《上市公司独董频现退休高官制约大股东设想成空》(《人民日报》);《退休高官“瓜田李下”当独董“华丽转身”易滋生腐败》(《广州日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