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有“种”走天下丨为种业创新注入金融活水

《福建日报》2025年11月14日08版
核心提示
种子,农业“芯片”。翻开三餐食谱,感受不断提升的福建含“芯”量。
早晨,“一根玉米、一杯牛奶、一个鸡蛋”正成为国民营养早餐新风尚,福建供应的鲜食玉米种子占全国市场份额超两成;中午,在一碗香喷喷的米饭中感受“碳水快乐”,全国每10粒杂交水稻种子,就有3粒来自福建;晚上,鸡胸肉是健身达人减脂期标配,福建自主选育的白羽肉鸡新品种打破了国外种源垄断,助力国人实现“吃鸡自由”……
一粒小小的种子,事关农业现代化,也牵动着百姓舌尖上的幸福感。今年是我国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第五年。近日召开的全国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现场会上,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同样含“芯”量十足: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达到95%以上,畜禽、水产国产种源市场占有率分别超过80%和85%,国家级种业基地供种保障率达到80%。
强“芯”之路的背后,是政科企、产学研等多方协同,汇聚创新合力。其中,奔流不息的金融活水,正在种业创新的星辰大海上,不断激荡起向新图强的浪花。
种业创新,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从破译一粒种子的“遗传密码”,到多年磨一剑选育新品种,再到制种繁种卖种,都离不开稳定的资金支持。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领军银行,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坚持做农业科技创新的耐心资本,不断探寻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契合点,深度匹配种业振兴需求,围绕“研、育、繁、推”一体化布局,打造专业化、全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让金融资源真正沉下去、活起来。
打破垄断,与洋种子“掰手腕”
近日,一批11万枚“圣泽901”父母代种蛋经海关查检合格后,出口至塔吉克斯坦。
和曾经的中国一样,塔吉克斯坦白羽肉鸡种源完全依赖从欧美国家进口。去年,圣农集团首次带着自主育成的白羽肉鸡新品种“圣泽901”,进军中亚种鸡市场,向塔吉克斯坦出口8万枚父母代种蛋。“中国芯”表现不俗,备受当地养殖业者与消费者青睐,后续意向采购订单接踵而至。此次11万枚种蛋订单,是圣农集团第二次向该国出口“圣泽901”父母代种蛋。
从依赖进口,到突破垄断,再到走出国门,圣农集团蹚出了一条艰难而坚定的创新之路。这条路的彼岸,正是种业振兴行动的总目标——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作为最初的同行者,农业银行始终一路相伴。

圣农集团即将出栏的白羽肉鸡
198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闽北山区,傅光明下海创业,启动资金便来自农业银行提供的第一笔2万元贷款。从开办个体养鸡场,到注册福建第一家私营企业,再到企业上市,直到如今全力打造白羽肉鸡千亿产业集群,银企合作从未中断。
2011年,圣农集团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开展白羽肉鸡育种攻关。这是国内许多养殖企业想做却不敢做的事。要知道,鸡肉是我国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消费肉类,白羽肉鸡占据其中过半市场份额。但长期以来,国内白羽肉鸡种源完全依赖进口。欧美企业把持着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企业每年斥重金进口超过100万套祖代鸡。
“想怎么掐你就怎么掐你。”圣农集团创始人傅光明说,国外企业出口种鸡数量随意性大,造成国内白羽肉鸡价格波动。同时,种源受制于人,还潜藏着极大的疫病输入风险。“没有原种,靠外国人,即使规模再大,行业也看不到未来。”
把卡住脖子的手指一根根掰开!可是,要打赢这场“从0到1”的种业翻身仗谈何容易。建设核心育种场,收集原种素材,引进表型测定设备,开发育种管理软件,开展疫病净化……光是前期硬件投入就超过8亿元,后续更是充满不确定性。作为长期挚友,农业银行在得知圣农集团设立全资子公司福建圣泽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攻克白羽肉鸡育种难题时,第一时间主动对接,注入3亿元信贷资金支持。2021年,农行福建省分行又与圣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其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资金支持与金融服务。
星光不负赶路人,2021年,圣农集团十年磨一剑的成果“圣泽901”,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畜禽新品种证书。对比试验和性能测定结果表明,其综合性能不低于国外进口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适合在我国各地区饲养。这意味着,中国企业终于打破了欧美国家对白羽肉鸡育种技术的垄断,“中国芯”有了和洋种子“掰手腕”的实力。
在此基础上,圣农集团持续加大育种科研投入,每年投入超1亿元推进遗传改良,持续优化“圣泽901”配套系综合性能。升级版“圣泽901”料肉比、成活率、种鸡产蛋数、出栏日龄等关键指标都显著提升。以料肉比为例,比初代“圣泽901”降低了0.05,仅这一项,每年就能为圣农集团节省饲料成本3亿多元。

“圣泽901”种鸡
“国产芯”的硬核实力,很快得到了市场的正向反馈。在企业内部实现对进口品种替代的基础上,圣农加快市场拓展。截至今年10月底,“圣泽901”父母代种鸡已销往全国15个省份,累计推广父母代种鸡4327万套,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在国际市场,白羽肉鸡“中国芯”同样叫好又叫座,圣农集团已累计向坦桑尼亚、塔吉克斯坦、津巴布韦等国家出口升级版“圣泽901”父母代种鸡近1万套、种蛋23万枚。
艰难实现“吃鸡自由”的背后,是农业科研工作者勇闯科研禁区、勇攀科研高峰的决心与定力,是把核心种源掌握在自己手上、让中国饭碗装中国粮的使命与担当。青梗菜良种完全取代国外品种,水果玉米品种突破国外垄断,金针菇、真姬菇品种选育赶超国外……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福建育种家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创新突围。在一场场科研长跑中,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坚持长期主义,聚焦重大科研平台和核心种源技术攻关等项目,加大长周期、低成本的研发贷款投入,当好陪伴者、助力者、见证者。
壮大骨干,企业创新“挑大梁”
11月12日,一批满载着6.6万公斤杂交水稻种子的货车,从福建六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出发,驶向云南省昆明市,为当地备战来年春耕送去放心良种。此次首发的“粒立香优臻占”“泸优臻占”等品种,是该公司独家生产经营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兼具优质、高产、抗逆、香型等优良性状。

农行沙县支行客户经理走访福建六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了解金融需求。
就在不久前,福建六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获颁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A证),成为全国水稻板块第45家获得该资质的种子企业。
我国实行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制度,持有A证的企业,实行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对于种子企业而言,要拿到A证,并不容易。以杂交水稻种企为例,应拥有3个以上作为第一育种者的国家级审定品种,近3年年均种子生产面积1万亩以上,3年内至少有1年销售额1.2亿元以上或占全国1%以上市场份额……可见,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必须科研育种能力强、生产经营规模大、生产经营行为规范,是种业创新的中坚力量。
面对企业品种研发、经营规模扩张、智能化生产线落地带来的资金需求,农业银行提供了全套金融解决方案。
主动对接服务,多次走访企业,摸清资金需求,省市县三级联动,开通绿色通道;在统一授信框架下,根据企业需求,提供授信流动资金贷款额度3580万元,与企业销售回款节奏同步;依托企业订单,为上游制种大户配套农户贷款,解决前期投入问题,形成“公司+农户”资金闭环;建立贷后走访台账,按季监测企业繁育进度、销售回款及农户还款情况,及时优化后续融资安排……“政银企”同向发力、产品精准适配、全链条协同延伸。去年,福建六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水稻制种面积达3.55万亩,销售种子约600万公斤,2个水稻新品种通过国家级审定,累计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8万元。今年,这家从沙县成长起来的种子企业,成功跻身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之列。
“种业振兴,要让企业‘唱主角’‘挑大梁’。”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相关负责人说,创新发展需要人才、技术、资源、资金等创新要素高度集成,优势种业企业能够像电脑主板一样,使科研、生产、市场、投资等都能高效找到对应“接口”,推进种业创新成果快速产出和转化。

晋江东石镇农户采收国产“禧红202”胡萝卜。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通讯员 林晓燕 摄
但现状是,我国种企虽然数量众多,但大多规模小、创新弱、竞争力不强。全国8000多家种业企业中,具有育种能力的企业占比不到10%。即便是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在营收中的占比也普遍较低,与跨国种业巨头不可同日而语。因此,2021年我国启动种业振兴行动时,便将企业扶优作为五大行动之一。
为支持种业企业发展壮大,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坚持全生命周期服务,直面需求精准施策,积极推广科研育种材料、植物新品种权、育种制种设施设备抵质押融资,不断提升种业企业融资便利度。回望省内优势种业企业来时路,都可以找到农业银行陪伴的身影、相守的印记。

农业银行工作人员在长汀县河田镇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了解水稻生长情况。
在将乐,福建省福瑞华安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凭借杂交水稻亲本“种三丰01S”的植物新品种权,获得农业银行质押贷款金额200万元;在泰宁,科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固定资产,按常规抵押率65%计算,仅能贷款2100万元,满足不了公司实际资金需求,农业银行按照《中国农业银行支持种业振兴信贷政策》等规定,将贷款抵押率扩大至90%;在宁德蕉城,农业银行与宁德市官井洋大黄鱼养殖有限公司相伴走过20多年,见证着这家企业从小养殖场发展壮大为国家种业阵型企业……
如今的福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正加快形成,种业企业创新矩阵正加速构建。去年以来,随着永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华泰五谷种苗公司等企业先后取得A证,全省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数量达到7家;全省13家单位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名单,在白羽肉鸡、生猪、鳗鲡、大黄鱼等领域,承担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等国家任务。
建强基地,良种保障“谷满仓”
最近,巴基斯坦信德省稻农米尔扎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他引种的节水抗旱杂交水稻品种“旱优8200”,最高亩产近600公斤,是过去传统品种的好几倍。
水稻是巴基斯坦第三大农作物,也是当地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在当地,水稻一年可以种三季。过去,农民以种植常规稻为主。特色产品“巴斯马蒂香米”在国际市场广受欢迎,但产量极低。
“亩产只有100至150公斤,种粮效益差,粮食自给难,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米尔扎说,巴基斯坦地处南亚次大陆,气候炎热干旱,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来自中国的“旱优8200”则适应当地特殊的气候。这粒“东方魔稻”,就来自福建建宁。
杂交水稻,是中国献给世界的礼物。中国科学家攻克杂交水稻技术后的半个多世纪间,助力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了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与此同时,杂交水稻在70多个国家试种和推广,10个国家已实现商业化应用,年均推广面积1.2亿亩以上。
在这个过程中,建宁的贡献举足轻重。建宁地处闽江源头,藏在武夷山脉与玳瑁山脉环抱中,境内丘陵与河流相互交错,将20多万亩耕地划分成高低错落的田块。得益于天然的隔离条件与显著的生态优势,这里成为杂交水稻制种的沃土。经过40多年的产业发展,建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全国每10粒杂交水稻种子,就有一粒来自这里,为全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提供良种保障。近年来在海外市场收获声誉的“旱优8200”,就是沪明合作的成果,经由建宁制种基地走向世界稻田。

日前,武夷山市崇安街道来福农场员工展示丰收的优质稻。邱汝泉 摄
品种选育关系着种源安全,制种基地建设则是良种供应的重要保障。如何筑牢基地,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良种保障?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一路护航。今年面向制种产业推出的专属产品“建宁兴种贷”,是金融支持种业基地建设的代表作之一。
“前期投入大、生产周期长、资金回笼晚,这是水稻制种行业的三大痛点。”福建华科农业公司负责人谢英华说,传统信贷模式下,轻资产的种业企业常常面临“担保难、融资慢”的困境。作为建宁龙头制种企业,华科农业以“公司+基地+农户”为经营模式,去年杂交水稻种子生产面积超5000亩。今年春耕前,公司计划将制种规模扩大至6000亩,并为农户预付生产资金,全年总资金需求达600万元,当时公司资金缺口达到300万元。
这时候,农业银行如及时雨般出现。原来,今年,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直面产业需求,通过总行至支行四级联动,创新推出“建宁兴种贷”,配套出台《中国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建宁兴种贷”操作规程(试行)》。该产品以企业在“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备案的制种面积、订单合同及历史经营数据为核心授信依据,突破传统信贷模式,打破传统抵押担保限制,让“数据变信用、信用变资产”。
“产品授信额度高、审批流程简便、准入门槛低、贷款利率优惠,有效解决了我们的融资瓶颈。”谢英华说,农业银行为其办理了农行系统首笔300万元的“建宁兴种贷”。有了这笔资金,企业及时采购优质种子、农资,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保障制种工作顺利进行。今年,福建华科农业公司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面积超过6000亩,年产种子量260多万斤,带动500多户合作制种农户平均增收3万多元。
基地强,供种稳,谷满仓。如今,福建正着力打造水稻制种强省,全省共有制种县25个,其中面积超2万亩11个,创建了4个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十四五”即将收官,我国种业振兴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按照“一年开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步调,“十五五”期间,种业振兴行动将继续深入推进。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围绕种质资源保护、育种攻关、企业培优、基地建设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化种业金融服务,为锻造种业“芯片”注入金融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