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茶百戏吸引外国人竞相学习

人民网-福建频道   2018-03-30 09:19

  始于唐代的茶百戏被复原后,引发海内外关注。近年来,不少海内外爱茶人士前往观赏并学习这种好看又好吃的“茶画”非遗技艺,而用传统名瓷建盏来作为器具展示,能更好突出茶百戏作品风格。

  影视明星观看茶百戏演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喜上眉梢》《马到成功》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的茶百戏“茶画”,让人叹为观止。“茶百戏宋代深受皇帝和文人推崇,也深受理学家喜爱。中宣部正在拍摄的《朱熹》纪录片中将较好地展现这一文化的独特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茶百戏专家章志峰说,近日,美国长青州立大学的师生亲临武夷山在中华茶百戏研究院学习体验茶百戏。此前,已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巴西、澳大利亚、南非等多个国家以及港澳地区的文化爱好者到武夷山学习茶百戏技艺。他也多次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走出国门,作茶百戏文化国际交流。“茶画”己引发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的学习热情,他希望茶百戏这来之不易的中国优秀文化能得以正确传播,造福世人。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是再现古代点茶、斗茶文化的实物写照,现代茶百戏的研究复原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唐代徐夤《尚书惠蜡面茶》、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理学家朱熹以及其父朱松等大批文人都描述了当时福建闽北武夷山一带分茶的情况。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章志峰在农大就读茶学专业期间了解了茶百戏后,被古籍描述深深吸引,毕业后二十多年来从几万首古籍诗文中搜集和茶百戏相关资料,还两度赴日学习日本茶道探寻点茶法,从日本茶道的点茶法和点茶工具得到启发。2005年起,他花了五年时间,从原料加工入手通过对团饼茶制作、点茶和分茶技巧进行几百次试验,在2009年春初步恢复了茶百戏技艺,可以在茶汤中现出文字和图案。

  2017年1月,茶百戏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章志峰也是茶百戏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章志峰介绍说,茶百戏的原料采用古法特定工艺加工的团饼茶,其基础是点茶法。通过“龙团化乳”(通过碾茶、罗茶、煮水、烫盏、调膏、注汤、击拂等一系列点茶过程形成细腻的乳花)、“注汤幻茶”(直接向茶汤悬浮液注汤可形成文字和一些简单抽象图案)、“运匕成象”(即注汤同时用茶勺搅动形成形象具体的图案)三个步骤来创作茶百戏作品。茶百戏的制作不像咖啡拉花要借助不同颜色物质的叠加(如咖啡上添加白色牛奶),仅通过透明的水就能使茶汤幻变禽兽虫鱼花草以及山水、人物等生动具体的图案,也是古代采用气体幻变图案的唯一方式。

  茶百戏独特的文化基因受到文人雅士推崇,也将茶由饮品上升为欣赏艺术品。章志峰说,茶百戏在张天福基金会新年茶话会、茶博会、文博会、非遗展等各种重要场合演示时,都让现场观众有惊艳之感。初次了解茶百戏的人,会误认为这种“茶画”类似咖啡拉花。章志峰解释,茶百戏并不是采用颜色的叠加形成图案,而是利用透明的水汽幻变图案。另外,由于茶汤流动的特征,茶百戏形成的图案更加灵动和自然,并具有变幻多次形成不同图案的独特艺术表现力。他已经突破了古代只能用绿茶演示分茶的局限,可以用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等多种茶类制作的团饼茶演示,表现中国风格的山水花鸟图案和文字。

  “茶百戏是欣赏和品饮兼备的新型茶产品,可以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和文化体验旅游的层次,茶百戏是实现茶旅结合的重要文化产品。”章志峰说,建盏的特征适用于茶百戏,他正在研究用定制的大盏来表现茶百戏。盏因茶而生,茶百戏结合建盏,或成为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茶百戏正成为海内外文化爱好者游学体验的新宠,引领时代新风尚。想一想,端着一份用上等茶叶制作的茶百戏作品,人们在欣赏完优美的作品之余,将“茶画”茶汤吃下去,这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林长生、实习生林韦臻)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社会实践队赴霞浦开展
  • 《飞越福建》印象大红袍·天空剧场开门迎客
  • 宁上高速霞浦溪南互通至福安下邳枢纽互通段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