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籍诗人余光中病逝 一首“乡愁”成绝响
建馆交流
乡愁文化生根发芽
“只要是桃溪水流过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我一定不会忘记。”2011年,余光中回永春时曾留下这一句动人诗句,浓浓的乡情感动了许多人。
一年后,余光中再次回到永春,看到桃溪流域综合治理颇有成效,又欣然题诗“清水一湾舞白鹤,风光两岸映桃源”,盛赞家乡母亲河保护工作。
得知永春县计划在桃溪桃城-东平示范段建设“乡愁寄园”“余光中文学主题公园”后,余光中表示感谢:“永春是我的家乡,经这番治理后,桃溪将慢慢变美。在这里建设以余某命名的文学馆,我很荣幸,也很愿意与家乡配合。永春有不少有成就的名家,比如我的叔叔余承尧,希望他们也能更多为家乡人认识。”
近年来,永春县充分挖掘余光中的名人文化。2012年,为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永春县编排了以其《乡愁》为背景的大型交响诗剧《乡愁》。
“《乡愁》不仅是对家乡的思念,它也是对中国文化历史传承的期盼。里面蕴涵的既有儒家的担当又有道家的豁达。”看完诗剧,余光中表达了肯定。
如今,来到永春的人都会被桃溪南岸一座富有闽南传统风格的建筑吸引。它就是余光中文学馆。
文学馆展厅分《乡愁四韵》《四度空间》《龙吟四海》等三个篇章十二小节,展现出的是最全面、最立体的余光中。诗人为文学馆提供了大量书籍、手稿以及各种活动的海报、照片等。此外,“余光中简介”和“余光中大事年表”采用中英文版,英文是由余光中的二女儿、高雄中山大学外文所教授余幼姗亲译。
在望乡愁这一节,文学馆将台湾诗人洛夫的《边界望乡》和永春另一位乡贤梁披云的《番客谣》也进行展示,体现“乡愁”这一人类共同的主题。
“那时,我的母亲从江苏坐船先到泉州,再换更小的船沿着桃溪来到永春教书,和父亲结婚。面对父母的这个遗踪,我内心是很怀念的。”2015年,在开馆致辞中,余光中深情地回忆与家乡、桃溪的一些往事,同时表示,除了捐赠纪念物,“还将带领台湾的作家、学者过来”。
余光中文学馆负责人周梁泉介绍说,刚开始建文学馆时,范我存并不大相信以一个县的实力能投资建成,何况是台湾诗人的文学馆。“但到那年8月份开始布馆,邀请他们过来看,他们彻底相信了。”
“不仅仅是观光,还可以带动文化教育的振兴。”在2012年奠基仪式上,余光中这样憧憬文学馆的未来。
“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了国,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只有当了浪子后,才能明白这一切。”正如诗人第一次原乡行在华侨大学感慨的一样,洋上村是诗人的原乡情结,两岸乡亲团圆是他的初心所系。
斯人已逝 乡愁常新
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这个冬日的午间,突然获悉海峡对岸的“乡愁诗人”驾鹤西归,不禁愕然!
或许由于余光中祖籍永春,算是泉州的乡贤,又或许在我的新闻职业生涯中,有过多次的接触,所以印象弥深。
余老享寿九十岁,写诗七十载。他一生发表过无数诗作,却以一首短短的《乡愁》,享誉海内外华文诗坛;他始终将中国汉语的精致、经典与现代诗歌表现手法融合出新 ,成为当代华文诗人的杰出代表。
这么一个名闻天下的诗人,在我眼中,却是位敦厚的儒者,浪漫情怀与学人气质、长者风范,融于一身。
过去五年,我三度与先生接触,或采访,或随其返乡,耳濡目染他的言语行止,印象至深。
在永春故里,余老每一次对记者谈得最多的是对中国文化的感情。他说,之所以走上诗歌人生,心里深处的原因,是受到汉语母语的影响,“方块字的汉语母语,于我是契入内心深处的,成为自己的基因而永恒存在的,这是在很小时读《古文观止》等传统经典时就植入的,后来虽然受到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但中国母语的经典、凝练和每个字、词的独特韵味,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美好情怀,却是我诗歌中永远的元素,就像自己身上流的血液一般”。
两年前那天,余老身体还很硬朗,声音也颇洪亮,随其身边,总觉得这是一个耳聪目明、精神乐观、甚好亲近的师长。
如今斯人已逝,但他的音容、他的平淡、他的汉语情结,仍令人为之动容。
斯人已逝,唯留下一抹永远的乡愁。
这乡愁,亘古常新——不仅是诗人对故土河山,对故园鼎新堂的乡愁,也是我们对他的绵绵追思。
无尽哀愁萦绕原乡
东南网12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通讯员 姚德纯) “苍天无情,世事难测!两年前先生回乡参加余光中文学馆开馆庆典,身体还十分硬朗,想不到今天乘鹤归去,我们感到巨大的忧伤和无尽的惆怅!”
14日中午,获悉著名文学家、诗人余光中病逝的消息,永春县煤管局局长、文学爱好者刘辉煌悲痛地说。
因为工作关系,刘辉煌曾和余光中有多次面对面的接触。“有幸全程参与余老第一次‘原乡行’,犹记先生的《八闽归人》和《永春芦柑》……他是一位敦厚大雅的儒者、文学大家。他的逝世,是世界诗坛、文坛的巨大损失。”
两岸开放人员互通后,余光中多次回到祖籍地永春参观、祭祖。家乡曾投资数百万元,邀请现代舞名家万素,根据其代表作《乡愁》意境,创排了大型音乐舞蹈诗剧《乡愁》,余光中携夫人范我存专程到泉州观看首演。诗人说:“我在诗里表达的乡愁,是对故乡、对母亲乃至对大陆和中华文化母体的思恋,诗中的愁,是淡淡的感伤,是略带温馨的柔情愁绪,并非深仇大恨的哀愁。”
闻悉余光中逝世,永春各界表示,将举办各种活动纪念这位故园情结很深的名人。余光中的族亲余秉足表示,将尽快组织家乡亲人赴台追思。
“噩耗传来时,我刚接待完一批游客开车回家,路上忍不住停下来痛哭。”永春余光中文学馆负责人周梁泉说:“我们将化悲痛为力量,做好文学馆的接待解说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余老先生。”
永春一家网站开辟了网上纪念馆。网友纷纷留言:“余老先生一路走好,家乡人民怀念你!”“余生尽两岸,光中为一统。乡愁入木深,最是中国心。”……
永春青年女作家黄燕珍写下《桃源忆故人·悼余光中先生》——“桃源年少才天纵,独得缪斯恩宠。一曲乡愁传颂,四海华人诵!巨星惊坠神州恸,丝雨廉纤来送。游子魂兮归梦,故里青山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