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籍诗人余光中去世 中国近代还有哪些诗人已逝世?
中新网12月14日电 据台媒消息,诗人余光中今天病逝,享年90岁。余光中的代表作有《乡愁》、《白玉苦瓜》、《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分水岭上》 等。
余光中谈乡愁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抗战时期在重庆读中学。1950年他随家人迁居台湾。曾任台北师大、政大外文系教授,1974年至198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任教。1985年后定居高雄,在中山大学任教,去年退休。
余光中擅诗、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其“四度空间”。多年来,余光中笔耕不辍,出版书籍逾60种。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广泛收录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里写下《乡愁》。40多年来,这首诗在海内外华人间被广为传诵。
1992年,余光中首次应邀回大陆。“40多年过去,故乡变了。文化的乡愁是永远解不了。”他说。
20余年来,余光中回大陆60余次,到了山东、湖南、湖北等很多“小时候都没去过的地方”,写了许多关于返乡的诗。曾获颁20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并任北京大学与澳门大学驻校作家。
对于两岸的语文教学,余光中也有所了解。他此前受访时说,两岸的教科书都有文言文和白话文。文言文的书小时候不读的话,到中年以后读就没有什么感觉了。“从小就背点唐诗、宋词等古文,对大家都有好处,将来写文章时不知不觉就会流露出来。”
相关阅读:
诗人说故乡 20分钟写出著名《乡愁》
少年时代在重庆上学,好朋友不少是四川人;与著名诗人流沙河先生是知己;夫人范我存女士年少时也在乐山念书……种种与四川有关的记忆,让余光中夫妇俩至今的生活仍有不少四川痕迹:比如喜欢吃泡菜,比如夫妻俩60多年的对话,全是四川话……
一首《乡愁》勾起多少中华儿女的思乡之情,余光中先生仅用20分钟便写完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在这20分钟之前,我的乡愁之情已经有20多年了。”余光中先生说,“这种乡愁不一定是地理上的,还和历史、文化有关。”》》福建住建厅出台住房公积金新政策
“我生在南京,算是南京人;父乡泉州,又算福建人;母亲和妻子的家乡是江苏常州的武进,我也算武进人。”余光中说,“少年时代,我是在四川度过的。所以我的故乡是哪里还真不好说。”抗战时期,余光中先生在重庆江北县悦来场度过了中学时代。余光中很想念那段日子:“我少年时代的好朋友都是四川人,后来,又同四川诗人流沙河相识,成为知己。”
余光中同四川的缘分远不止于此。“我喜欢上文学,喜欢上诗词,就是在四川。”余光中先生说。不仅如此,余光中先生的夫人范我存女士年少时在乐山念书,在四川的生活成了两位老人珍贵的回忆。》》南京大屠杀公祭 福建用百张历史图片还原1937年的浩劫
“在四川时,我们并不认识,回到南京后才见面的。这六十几年,我们两个的对话用的都是四川话。”说到高兴处,余光中先生用四川话摆起了龙门阵:“我们两个说的四川话,加起来比岷江、嘉陵江都长。”
60年“乡音无改”,余光中夫妇俩还保留了不少四川的生活习惯。“吃泡菜,我很喜欢,但吃辣椒就不行了。”余光中笑着说。
妙语释诗歌 “我的新娘就在那头”
当被观众问到《乡愁》的创作时,余光中先生不仅讲起了“20分钟写诗与20年乡愁”的往事,还吟诵了其中的诗句——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今天,我的新娘也在现场,就在那头。”余光中先生指着坐在台下的夫人范我存说,顿时全场欢声雷动,为二人鼓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