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帮助福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纪事
摆脱贫困,千头万绪,当从何入手?
“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1988年9月,习近平在到任宁德3个月后写下的第一篇调查报告《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中,给出了有力回答。
人穷不能志短,更要振奋精神往前奔,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无论是在闽东,还是在福州,再到省委和省政府任职,习近平始终强调要以滴水穿石的韧劲,苦干实干求发展。
精气神足了,摆脱贫困的步伐才能更坚定。在习近平的激励下福安市康厝畲族乡东山村的变化,就是生动一例。
1999年6月,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这个因地质灾害频发而整村搬迁的畲村调研。因为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会说普通话,就由33岁的村会计钟晋金汇报情况。“习书记问了我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情况,我告诉他,村集体收入主要靠一片村集体的茶山,一年能收承包金9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钟晋金回忆说。
习近平听得很专注,然后对大家说,虽然整村搬迁了,生活改善了,但这还达不到小康水平。他当场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十六个字:自力更生,发展经济,奋发有为,再创辉煌。
临别时,习近平拍着钟晋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很年轻,要好好干,先动起来,奔上小康路。
这一番话,让钟晋金动起来了。不久,他东挪西凑借了8万元,买了部二手大货车拉杂货,起早摸黑苦干,短短两年,就还清了债。之后,他又和别人合伙买了三部大货车,专业做物流。“现在,一年收入超过15万元,日子过得很好。”钟晋金说。
动起来的不仅仅是钟晋金,许多东山人走出大山,外出打拼。现任村支书缪石坤说,目前,全村988人中有近200人在外从事建筑行业,仅此每年就有上千万元的收入。2014年,村民人均收入12000元。
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工农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创造必要条件
谋定后动,行且坚毅。
谋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之略,必须立足于实际。
在深入的调研中,习近平看到的是这样的一种实际——闽东畲族绝大多数居住于边远山区,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路、水、电不通问题尤为突出,致使这些地方广阔的山场、肥沃的土地等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针对这个实际,习近平认为,要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摆脱封闭、单一的自然经济状态,跨出自己的小天地,根据本地的特点,开发资源和开拓市场并举。
不论是开发资源,还是开拓市场,前提是突破交通等瓶颈,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筑牢发展之基。习近平说,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闽东经济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我们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工农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创造必要条件。
少数民族群众要脱贫致富,必须拔掉这个穷根!
在闽工作期间,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习近平倾力推动。
到任宁德不久,习近平就挂钩扶贫福安坂中畲族乡。
坂中是闽东地区畲族聚居最集中、人口比例最高的乡镇。这里距福安城关很近,却穷得叮当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瓶颈。1958年,途经坂中的福安—穆阳公路启动建设,后因故停建。到上世纪80年代,坂中通往外界靠的是小木船摆渡,从乡里到各村,只有鹅卵石铺的古官道,“交通基本靠走”。习近平挂钩坂中后,大力推动这条公路恢复建设。同期,该乡民族公路、老区公路也开工建设。坂中畲族群众走向外面的世界,终于有了比较方便的通道。
能修路的地方就修路,条件恶劣、无法修路的地方就搬迁。1985年扶贫工作刚起步时,宁德就针对偏远地方的受灾户实施“救灾搬迁”工程,迁出的群众较快地脱了贫。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又对一些发展基础和条件较差的贫困村、受灾村、草房村(户)实施搬迁。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倾力推动这项工程。到1993年,全区已有76个村1289户6235人完成搬迁。
这一为民惠民之举,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造福工程”。人们在新居贴上“造出一番新天地,福到农家感党恩”的大红对联,表达朴素而真挚的感恩之情。
1994年,福建省将“造福工程”列入省委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宁德的搬迁工程也受惠于此,然而,由于点多面广、资金有限,力度还有待加大。
1997年5月,省政协的一份调研报告摆在分管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的案头。报告反映,尽管近几年来全省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闽东仍有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住在以茅草为顶、泥土为地的茅草房里。
习近平高度重视,多次召集有关部门商讨解决办法,并深入闽东的福鼎、霞浦等地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建议进一步把闽东民族居住区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作为重点,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
根据习近平的调研报告,省委和省政府决定,从1998年开始,把茅草房改造和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列为“造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实施。
福建在全国率先实施的“造福工程”硕果累累,截至目前,全省有6000多个自然村、101万人整体搬迁。
搬出大山的群众,生产生活如何?这是习近平心中的又一牵挂。
宁德蕉城区霍童镇东岭村村民70%是畲族。他们原先居住在深山,生存环境恶劣。村主任钟庆双还记得,那时出门买点东西,来回需要两个多小时;有一次,半夜醒来,发现山洪都冲到床铺前了。1993年,得益于“造福工程”,他们搬出大山,不仅居住安全,交通也方便多了。
1999年6月8日,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村里调研,和村民座谈。
“村民没见过这么大领导,都不敢说话。习书记就鼓励大家说,我们来调研就是要听大家讲真话、讲实话,有什么困难大胆讲。”时任村支书黄如椿回忆,一听这话,大家纷纷说出心里话:村路还是沙石路,靠肩挑人扛,一天只能把两根毛竹弄下山,如果路修好了用车运,一天几十根没问题;没钱架电缆,电压不稳,买了电视也看不上……
“没想到习书记当场协调有关部门给予东岭村12万元的资金支持,帮助解决问题。2000年,村里就架设了新电缆,村道也硬化成了水泥路。”黄如椿说,当时,习近平还嘱咐,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上面的部门能支持的一定支持,同时畲汉两族群众也要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座谈会结束后,习近平还主动提议与畲村的干部群众一起拍照留念。后来,村民特意将照片放大洗印后挂在村部。
15年过去了,墙上的照片渐渐泛黄,东岭村村民的日子却越过越红火,两三层的楼房随处可见。这些年,村里因地制宜,发展毛竹、茶叶、水果等种植业,去年全村农业总产值达390万元。
那次调研,习近平还到了周宁、福安的一些老区基点村和少数民族村。他说,贫困地区基本都位于老区和民族聚居区,对民族聚居区要像对待老区基点村一样进行扶持,下基层要多跑困难的山区,多往那些交通不便甚至不通公路的山村走走。要带着感情去调研,从根本上去扶贫。
1999年7月,省委和省政府急群众之所急,庄严承诺:在今明两年(指1999年—2000年)内基本解决老区和少数民族建制村的“五通”(通路、通饮用水、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问题!并且将其列为2000年省委和省政府15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
这两年,全省投入“五通”建设的资金达4.6亿多元。其中,1999年投入3.48亿元,是有史以来“五通”建设资金投入最多、力度最强、规模最大的一年。
到2000年底,全省近3000个老区和少数民族建制村“五通”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之后两年又进行了完善提高。省委和省政府的庄严承诺郑重兑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