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秦明》大结局VIP剧情完结 接下来迎来剧荒

江苏省人民检察院   2016-12-03 20:02

  

  《法医秦明》轰动网络,已成现象级网剧。开了VIP的小编已经看完结局了,沉迷秦明宝宝的[微笑]不可自拔……

  那么问题来了,谁来拯救新一季的剧荒……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不知死,焉知生》。这本书给我们呈现了另一名法医。或许,作者静水深流的文字更易打动我们……

  以下是安利初读这本书时,我惊讶于文字的冷峻。作者上野正彦,1929年出生,日本当代著名法医。从事法医工作近六十年,检具了2万多具尸体。本书是这位老人在退休之后的第一本著作(日文版原书名为《尸体在讲述》)。 通过43则故事,上野正彦讲述了其对法医这一职业的深刻理解。 

  法医的工作迥异于其他的医生。在一篇办案故事的开头,上野正彦描述了法医验尸的真实场景——

  “法医用手术刀划开尸体的胸腹,将内脏一一取出,再仔细剖开内脏,认真检查。三台解剖在同时进行着,整件屋子都充斥了尸臭和血腥味。时不时会有闪光灯亮起,这时拍摄的照片不仅记录着解剖过程,也是日后法庭裁决案件的重要证据……”

  从一个医生世家中成长起来的上野正彦,当初选择法医学时也是满心的迷茫与不安,但在一具具尸体的解剖以及“与死者对话”的过程中,他渐渐明白了法医学的意义。

  “死者虽然不能说话,但对法医来说,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听到死者的声音。有时,我们能凭借这种声音查明事实真相,甚至将犯人绳之以法。” 

  这是站在死者一面的法医学的意义。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数十年的法医生涯中,上野正彦还发现了法医学之于生者的意义。

  上世纪70年代末,上野正彦在工作中发现,老人非正常死亡的案例急剧增多。尽管当时有关数据称老人自杀的首要原因就是病痛。但身处现场的法医们却敏锐地发现,真相并非如此。这些老人尽管疾病缠身,但大多只是高血压、神经痛等不会致死且痛苦很少的病症。而在法医前去给老人验尸时,总能感受到家庭内部的冷漠。上野正彦和两位同事历经三年的调查分析,揭露了这一现象背后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缘由——老人自杀的真正原因不是病痛,而是隐藏在家庭生活中的冷漠。这些从社会第一线退下来的老人因为思想、观念的不同,很难受到家里其他成员的理解与敬爱。同时由于收入减少,他们被家人疏远,被视为累赘。这才是导致他们自杀的真正原因。他们的研究发现被报纸、电视报道后,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并对国家福利政策带去了积极的影响。

  “如此一来,法医制度的意义就不仅仅体现于对非正常死亡尸体的检验与解剖了。法医的工作,把死者的警告传递给活着的人,进而造福生者。” 上野正彦写道。而这,或许也是本书中文译名的一层深意吧。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读书的所得,靠读者的见识和阅历,同靠作者的学识和阅历同样重要”。对这样一部静水流深的著作,年轻的我或许还很难完全体悟其中的深意,但读完后,仍有两点思绪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一是“真相”。作为一名公诉人,阅读法医的书可能会有天生的亲切感。因为公诉工作的核心要旨不外乎“查明真相,适用法律”,而前者更是后者的基础,没有真相,谈何法律的正确适用,谈何公平正义?而在许多没有第三人在场的凶杀案中,被害人已经殒命,犯罪嫌疑人供述真伪难辨,真相是那么诡谲难寻。此时,以“根据事实的真相,维护死者的人权”为己任的法医,是公诉人天生的“盟友”,正是他们基于专业素养与丰富经验出具的鉴定意见,帮助公诉人和法庭最终查明真相,为死者伸张正义。

  其二是“光源”。曾有一名公诉前辈写道 ,“公诉工作的对象是各类嫌疑人,公诉人每天的工作就是行走在一条灰暗的隧道中,只有自己是一个强大的发光体,才能去照亮别人。”其实,相较于公诉人,终日在一具具尸体检验、解剖中度过的法医更是行走在灰暗的隧道中。那他们内心的光源是什么呢?看完这本书后,我已然找到了答案。而这光源,对以追求公平正义为己任的其他法律职业共同体而言,同样闪耀着璀璨光芒。

  来源:清风苑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第一观察丨把作风硬要求变成硬措施 让铁规
  • 濮阳最新人事任免
  • 日本民调显示石破内阁支持率跌至新低 仅20.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