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数码科技 > 正文

“毕业论文检测查重”网店一月收入竟过百万

2014-05-21 09:42 来源:新闻晨报 0
淘宝上出售该软件最多的一家店铺,在一个月内竟有两三百万次的交易量。

对“思想剽窃”无能为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提交前进行论文检测的,本科生较多,硕士研究生次之,博士生较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周爱民表示,自己周围的同学很少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查重。“在引用某人思想时,一般是转述并注明出处,特别精彩的句子才直接引用,这样重复率和引用率会很低。”

  “利用数据库对特定长度的内容进行比对,可以杜绝大段的抄袭。但它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我在德国和当地研究人员交流过,他们没有类似这样的论文检测系统。”周爱民的导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凤才目前正在德国访学,在接受晨报记者邮件采访时认为,查重软件只能防止低水平的直接抄袭,很难杜绝高水平的思想剽窃。“譬如,重要学术观点的引用,不注明来源、不说明出处(这个问题不限于学生),这比抄袭一段文字严重得多,查重软件对此无能为力,只能通过导师和同行专家严格把关才可能被发现。”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上海交大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认为,反抄袭系统对于遏制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确发挥过很大作用。“但目前的情况是,学生用得比老师还熟练,总结出了那么多规避方法,其反抄袭的功能大大削弱了。今后应该研发出真正智能的系统,检测出观点上的抄袭,而不仅仅是字面雷同,那才有实际意义。”

  王凤才教授认为,如果查重仅仅是用来检测是否存在大段的直接抄袭,学生完全没有必要自查。“对学术腐败,这类软件可能会起到一定威慑作用;但要减少、杜绝学术腐败,应该依靠社会的力量,譬如建立一整套‘信用制度’。”

幕后:只为学校提供服务的系统

  李继睿和郑晓野说,如果毕业论文在提交前不查一下,心里没底。花钱自查,其实是买个心里平安。

  “一个为钱,一个为面子。”上述不愿具名的教授认为,反抄袭系统的研发机构,通过市场推广大发其财;作为学校,也不希望自家毕业生的论文在盲审中被查出重复率过高。

  学校提供两次毕业论文检测,似乎是高校通行的做法。这和某知名大学生论文检测系统的推广方案也是一致的。

  记者获取了一份推广方案,其中有面向机构用户的报价单。和宽带上网价格一样,论文检测系统采用流量和包年两种收费模式。以包年模式为例,收费取决于毕业生人数,如某校有3000名毕业生,需年费9万元,可获得20个子账号,可检测论文数量为6000篇左右。

  在淘宝网,一家名为“蚂蚁库”的店铺自称出售的是知网检测系统。

  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上了这家淘宝店的客服“mycool5288”。“mycool5288”表示,他们出售的知网论文检测系统账号来源于高校拥有论文检测权限的老师,是最新的系统,在线检测,同步更新。除了每次检测有14000字数的限制外,检测报告和查重率和知网官方检测基本没有区别。

  只向机构提供服务的知网论文检测系统,怎么会在淘宝上卖得热火朝天呢?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知网客服称,知网从来没有授权淘宝任何一家店铺做论文相似度检测,只有通过高校图书馆才能得到真实的检测数据。

  然而,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其主页上的一则声明,部分证实了“mycool5288”的说法。声明称,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用户违反使用协议,通过淘宝等网络交易平台,向个人提供检测服务,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这则声明从2012年9月29日一直张贴到今天。

  那么,这些账号又是如何从高校流向淘宝的呢?淘宝的客服解释说,无论知网还是万方、维普,会根据年费的多少,给高校等机构用户提供数量不等的子账号,分配给图书馆、教务处或者各院系。一些高校只对毕业论文进行抽检,比如1000个毕业生抽检100篇,那么剩下的900篇名额,闲置可惜,掌握子账号的老师就可以拿到淘宝上高价出售,或者向学生收费后提供检测。

记者手记:莫让“反”抄袭成了“助”抄袭

  当学术论文从纸质迈入电子化后,抄袭也同步从“剪刀+浆糊”进入到“复制+粘贴”时代,抄袭成本大大降低。反抄袭的手段也应运而生,从论文数据库里诞生出论文检测软件,似乎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但这些软件该怎样利用,却是另外一码事。

  一张绘有防盗机关的地图在主人手里,可以帮他看家护院;但如果落到了盗贼手中,这份地图不仅帮不了主人,反倒会成为盗贼的工具。

  论文检测系统,就是这样一份“地图”。掌握在高校教务处、图书馆、期刊杂志出版社手里,可以是学术反腐的基本手段,帮助检测出大段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但如果这份“地图”遍地都是,甚至还附带着“破图攻略”,所有的论文作者都唾手可得,就完全违背其“学术反腐”的初心了。

  正如一名接受采访的大学毕业生所言,投入重金开发的反抄袭系统,也会成为抄袭者自我保护的工具,这真是一个滑稽的现象。

  不可否认,论文检测行业近年来发展得如火如荼,主要是因为学术反腐的需要。但经济利益的驱动,又使得论文检测出现了产业化和畸形化的发展,这是需要警惕的现象。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移动支付迎来第二波热潮 好友转账APP大批上线
下一条:嘀嘀打车或为商标侵权避嫌更名“滴滴打车”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