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数码科技 > 正文

移动终端大大拓展报纸内涵 用iPad“印报纸”

2011-09-28 16:03 来源:海峡都市报 0

数字化转型:

国内报纸摸索中前进

  说到国内数字报,彩信版手机报自是为大家所熟悉。它经常与运营商提供的话费套餐捆绑销售或作为赠送服务。这种定时以短信(彩信)形式进行推送的“报纸”并没有真正流行起来,事实上,它也并非“报纸”,而只能称为“报摘”。如今,手机报正日益变成一块“鸡肋”。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平板电脑的出现改变了报纸移动终端的命运。通过APP应用程序,读者可以直接访问报刊的电子版,从而越过了“手机报”的摘编过程。仅截至2010年,我国就已有《广州日报》、《人民日报》等40多家报纸实现了iPad的中文报刊应用。基于安卓平台的报刊阅读应用也层出不穷。

  “拥有这种形式的数字报并不代表就能获得读者的认同。”比较过多家报纸APP后,业内人士易先生表示,许多报章的APP使用很“坑爹”,内容不能储存,点开重复或出错或者死机,各种小错误,让人没有耐心使用下去。

免费和收费:

哪一条才是长久之道?

  虽然安卓等系统平台不甘示弱,试图阻击苹果家族在电子阅读终端上一统江山的趋势;微软新近发布的号称融合PC、平板电脑和手机的Win8或许更是大有可为,但iPad确实有很多优势,尤其是它在支付方面的完善功能。报业经营者可通过苹果支付体系,轻而易举实现收费阅读。

  但是,收费还是免费,这是一个问题。《华盛顿邮报》曾向2月15日前的注册用户赠送免费的完整版本,在那之后注册的用户则需为完整版付费。《人物》周刊则承诺实体版的订阅者可以免费阅读其电子版。收费标准则因报纸本身及地域不同而异,《The Daily》在美国的售价为每天0.99美元或者每年39.99美元。

  而目前在国内,大多数互联网用户的使用习惯仍为免费获取信息,因此绝大部分进入iPad应用商店的报纸都仍以免费策略吸引用户。对此也有表示担忧的声音,业内人士认为,免费策略仍是以实体版报刊为中心,电子版只为赚人气,长此以往将不利于电子版报刊的发展。

  《丹佛邮报》和《盐湖城论坛报》的发行人兼美联社主席威廉迪安辛格顿说:“报纸不会消失,它们根本不可能‘死亡’,也不会走向‘死亡’,但报纸将会做出很大的改变。”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微软开始升级Windows Phone 7.5“芒果”系统
下一条:诺基亚市场份额下滑冲击手机供应链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