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通并购高通“通通合并”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坏处多多
日前业内广泛关注的博通并购高通的所谓“通通合并”日前再度升温,即近日博通宣布,已经通知高通公司,博通将提名11位董事候选人,以取代高通董事会所有成员,这意味着此举很可能将其1300亿美元收购高通的要约变成一场敌意收购。
对此高通自然也毫不示弱,称其目前的董事会由11名世界级水平董事组成,其中9名是独立董事,4名是过去3年中新加入的成员,所有人都坚定地致力于谋取高通股东的最佳利益。
博通此举是为了抢夺高通董事会的控制权,以推进博通的收购方案。考虑到博通的收购方案极大地低估了高通的价值,完全是为了博通一己的利益,因此这些提名从本质上来看就存在利益冲突。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双方以股东利益为先的执意收购和反收购自然无可厚非,尽管最终相关股东究竟是通过并购获得1+1大于还是小于2的利益尚存诸多变数。
作为业内,我们关心的是,站在相关产业的立场,结合博通和高通两家企业的发展理念及商业模式的角度,“通通合并”究竟会给业内带来什么?
众所周知,尽管高通因为其 “专利授权费”近些年遭到了业内一定的质疑,但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高通每年把财年收入的20%拿出来做研发,累计研发投资470亿美元,过去是3G、4G,现在则在5G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依然领先。
对于很多移动行业的核心基础技术,高通均是提前7—10多年就开始前瞻性地投入和布局,也就是说高通能够有今天在通信产业举足轻重的地位完全是靠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所驱动的。
相比之下,现在的博通虽然也不乏创新,但从发展的路径看基本上是靠并购的资本层面的运作,尤其是其在被安华高科技(AvagoTech)并购之后,博通更像是一家主打短线的公司,忙于利用收购和短期研发活动实现每季度的财务目标,这使得博通研发策略通常专注于低风险市场,即在价格和需求方面有竞争力的市场。这一策略与高通大相径庭。
对此,有业内分析认为,博通的这种希望迅速获得回报的理念没有错,但如果不对未来投资,无异于慢性自杀(终有得到产业和市场报应的时候),想来这点不用解释业内也会非常清楚,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正是鉴于博通的发展理念和商业模式与高通的迥异,一旦并购高通,从过往其对于被并购企业的整合一切以当下盈利为先,即降低成本、涨价追逐短期获利,砍掉不挣钱的部门,尤其是基础研发部门和功能部门等看,此前高通立足长远和未来的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将被短期的逐利所替代。
届时作为未来诸多产业创新和发展基础的通信产业的创新进程势必会迟滞,进而导致许多产业创新停滞不前,新的经济价值难以产生。
以当下推动经济和消费增长的智能手机及其带动的相关产业为例,如前所述,高通研发的技术通常要在7—10年后才能获得回报,正是高通的这种长期策略,才诞生了诸如苹果、三星、小米、OPPO、vivo等为代表新的智能手机及相关产业并予企业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回报,而如果高通只专注于数个季度就能带来回报的技术,智能手机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会落后数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