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电影影评是怎么评分的?豆瓣网打分可以参考能不能信
再来说猫眼。在猫眼平台,今天19点左右的《长城》观众评分8.4分(40.1万人评分),专业评分4.9分(45人评分);《摆渡人》观众评分7.8分(10.9万人评分),专业评分4.9分(22人评分);《铁道飞虎》观众评分8.5分(5.9万人评分),专业评分5.2分(21人评分)。
先起底猫眼的打分机制。以影片《长城》为例,观众评分有40.1万人来打,而且是必须出票以后才能打,这在一定意义上,比豆瓣的不看片就可以打分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但是我们来看它的所谓“专业评分”。在猫眼专业评分库里,有69位专业人士。那么参与《长城》打分的专业人士有多少位呢?只有45人。
而且这45人大多来自同样混迹在豆瓣的网络影评人。这些人基本是超级影迷或电影研究者,阅片量不少,也有一定专业素养,喜欢在网上发表见解、一逞口舌。一些观众在选择观影时,或许会参照他们的评论。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人对作者电影、小众电影、实验电影、电影节电影有共同的趣味,也难怪他们的评分与观众评分有着这么大的差异。
关键是,这45位专业人士给《长城》打分,要与40.1万普通观众的打分并列,我们不能苛求有数量庞大的专业人士,但是这些所谓的专业人士是不是就能够代表真正的“专业”呢?你是谁?又能代表谁?
我们可以看到,在猫眼专业评分的专业人士里,有一位影评人给《长城》的有效分只有2分。蹊跷的是,27日下午当我们再点开时发现,他的2分已经变成了5分,而日期显示的打分时间还是20日。另外某著名大学电影学者、教授的2分,以及某影评人、电影研究者的1分,还赫然在目。
高晓松:
看了《长城》,应该算是第一部电影工业意义上的中国好莱坞合拍大片,《红高粱》打开了中国艺术片获奖之门,《英雄》打开了中国商业片票房之门,《长城》打开了中国好莱坞合拍大片之门。一个导演三十年与时俱进,先后踢开过三扇门,足矣。
周黎明:
《长城》是纯粹的商业片娱乐片,定位非常清晰,绝对不会犯《黄金甲》《金陵十三钗》的毛病。因此,我们在评判时,也应该找准定位,骂人也该骂到点上。准确说应该是骂作品,专业的评论不应该是骂人的。如果我们认同《长城》是一部打怪片,那就用打怪片的标准来看待它,评判它。
电影欢迎一切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公正的批评。但批评不是“阴谋”的狂欢,不是“预谋”的胜利。清华大学著名电影学者尹鸿日前在做客电影频道《今日影评》表示,恶意影评是一把双刃剑,博眼球能赢得一时的利益,但实际上却是饮鸩止渴,大浪淘沙终将被淘汰。批评应该是基于事实,不是站队。摆事实讲道理,是电影批评起码的起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