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版2016款MacBook Pro评测
在发布会后迅速拿到评测机,然后一脸黑线 (  ̄工 ̄lll ) :盒子里的并不是带着炫酷 Touch Bar 的那款,而是 13 寸的入门版。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全球首批媒体的评测机只有它。
这款产品并不是今天发布会的主角,它是掩盖在 Touch Bar 光辉之下的产品,中国售价 11488 元也遭到了吐槽:跑龙套的还这么贵?!
1 万多的价格值不值?跑龙套的作用在哪?这篇连夜写的上手体验主要想说说这些。
外观是几代产品的糅合
虽然没有 Touch Bar,但入门版新 MacBook 外观与带 Touch Bar 的版本并没什么不同。今天发布的整个新 MacBook 系列都可以看做是苹果近几年产品的积累与合成。它们的外观,是以往 MacBook Pro 系列 + 去年 12 寸 MacBook 的合体:不再发光的抛光金属 logo,一体化的金属转轴,更窄的边框,甚至屏幕下方" MacBook "字样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每个人都喜欢轻薄的笔记本。因为轻薄,新 MacBook 牺牲了一些东西,有一些是积极的进步,比如让外观更漂亮的全金属转轴和更窄的屏框;有一些无所谓,比如屏幕底部 MacBook 字样;还有一些,你很难说清它有什么用,但又恋恋不舍,这样的代表无疑是发光的苹果 logo,从技术角度讲,它除了对外"装 X "用处不大,但当有一天,真的没有了,又会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新 MacBook 上手感觉是轻了不少,1.37 千克的重量,跟 1.35 千克的 13 寸 MacBook Air 接近。有深空灰和金属银色,这一黑一白比起 12 寸 MacBook 的玫瑰金和香槟金,似乎预示着它的定位:一款专业人士用在专业场合的电脑,而不是时尚人士的娱乐本。
蝶型键盘不那么硬了但仍需适应
为了薄,一个重要改进是键盘。
在 12 寸 MacBook 发布的时候,苹果为它专门设计了"蝶型键盘",键帽下面是 X 型支撑结构,但为了薄,它牺牲了手感。
今天发布的新 MacBook 采用了第二代蝶型键盘,单个面积更大,下面有个独立 LED 灯,不会像旧键盘那样漏光明显。它仍然是全尺寸键盘,目测键程是 1.5 毫米,比 12 寸那款深一点,手感稍微柔和了一点,但如果跟苹果使用多年的巧克力键盘比,初次上手仍感觉生硬,需要适应。
新 MacBook 的触控板比之前大了一倍,苹果公司似乎不喜欢鼠标,而对触控板情有独钟,触控面积大了,对操作只有积极意义,这点没啥争议。
新旧 MacBook Pro ( 13 与 15 寸 ) 键盘样式对比
另外,苹果公司专门针对中国在键盘上做了一点小的细节改变,比如在大写键上标注了中英切换,使用了中文句号等等,这点细节主要是为了照顾第一次接触 MacBook 的新手。
中文键标注盘示意
新 MacBook 把扬声器挪到了键盘两侧 ( 实际位置其实偏下一点 ) ,在机身腔体变小的情况下,这算是一点细微的改变。声音比之前洪亮不少,大约 70% 的音量已经赶上了 15 寸 Pro 100% 音量,音调更尖一点。
新 MacBook 扬声器结构
接口少了苹果强推 USB — C
苹果给自己的笔记本选了 USB-C 成为未来。入门版 13 寸新 MacBook 有两个 USB — C 接口,15 寸版本则有 4 个,另外它们都保留着 3.5 毫米耳机口。
USB — C 是今天发布会最有争议的一点,毕竟,它会给人们的使用带来很多不便,你得给它单独买根转接线。
去年评测 12 寸 MacBook 时候我们曾经说过接口,苹果公司干过太多类似的事了,每次都是从被骂开始,强行改变 ( 或制定了 ) 一种行业标准。他们干掉了软驱、干掉了光驱、干掉了网线口、干掉了机械式硬盘、对,还有那倒霉的 Flash…
苹果决定干掉 USB — A ( 也就是我们目前常见的这种 USB 口 ) 是从去年 12 寸 MacBook 开始的,如果说那时只是预演,这次则是动真格的了,而且行动很快、力度很大。
发布会上,菲尔席勒说了一大堆 USB — C 的好处,比如不分正反面、Thunderbolt 3 传输数据标准极快、随便一个口都能给 MacBook 充电等等,对 15 寸版本来说,它甚至能同时连接两台 5K 显示屏输出图像,再接两个 RAID 系统读取或写入数据,这种演示,显示出了 Pro 可怕的专业能力。
专业人士看到这点会很激动,一种接口同时搞定充电,大容量数据输入输出,还能同时进行高带宽图像输出,绝对是干活的利器;但对一般用户来说,这种改变则意味着短期内的各种不便,尤其是着急开会,拿着个 U 盘插不上的时候。对我自己来说,人性化的 Magsafe 磁吸充电口没了则是最揪心的。
这是行业标准变革的不适与阵痛,如果接受新 MacBook,就必须适应,随身带根转接线,帮苹果实现新标准的统一,这个过程估计会持续两年。如果不接受,吐槽其实也没啥用。
改变游戏规则或行业标准,是大公司才能干的事,而苹果在这方面,一向强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