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消费主张 > 正文

保健酒企下药成潜规则 或因惩罚对违规企业不痛不痒

2015-08-12 16:05 来源:法治周末 0
利益的驱使下,违法添加“伟哥”主要成分西地那非等化学物质成为多数保健酒企业的“潜规则”

  80%保健酒没有“蓝帽子”

  违法添加化学物质只是保健酒乱象的冰山一角。

  “保健食品必须有保健食品标识。但是,保健酒企业真正拿到保健食品标识的却不到20%,也就是说,80%以上企业的保健酒产品未通过审批认证。”白酒专家方刚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史立臣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正规的保健食品会在产品的外包装盒上标出天蓝色的,类似“蓝帽子”的保健食品专用标志。

  “蓝帽子的下方会标注出该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或者是‘国食健字【年号】××××号’,或者是‘卫食健字【年号】××××号’。其中‘国’、‘卫’表示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由卫生部批准。”史立臣解释。

  8月7日,法治周末记者在食药总局的公开数据库中查询发现,在食药总局注册审批的保健酒企业仅有49家有保健食品标识认证。

  “这一环节的缺失,也间接造成了保健酒行业的鱼龙混杂,问题百出。”方刚坦言。

  “目前保健酒的生产基本上是参考白酒的生产标准。但是,保健酒毕竟不同于普通白酒,目前行业缺少针对保健酒生产的专一标准。”方刚说。

  与此相伴的是保健酒在销售宣传上的问题。

  史立臣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国家卫生部发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明确要求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及广告不得宣传疗效作用”。

  然而,多位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却透露,多数的保健酒企业事实上并未按此要求进行。

  8月7日,法治周末记者在淘宝网嵌入“保健酒”进行产品搜索,结果发现在售的保健酒产品普遍存在宣传疗效作用的现象。

  一家名叫“宝禾源药酒”的网店在售的一款名叫库奇的保健酒,在销售宣传中明目张胆地宣称有“壮男补肾”“补肾固精肾虚延时”的功效。

  类似“宝禾源药酒”这样网店的行为,淘宝上有几十家。

  “保健酒产品主要是针对一些男性消费者群体。一些企业扩大宣传、违规宣传的目的就是抓住这些人的心理诉求,使其消费。”史立臣说。

  利益温床滋养“潜规则”

  保健酒,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历史至今,保健酒一度被认为是滋补养生健体的佳品。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保健酒也迎势而涨。”方刚说。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保健酒销售总额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并以每年平均30%的速度在增长。

  中国医药保健营销专家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3000多家做保健酒的企业,保健酒已成为国内酒业的第四大市场。

  “事实上,保健酒的市场份额尚不及白酒(年销售量5000亿元)的3%,但市场潜力却是巨大。”方刚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

  据业内人士测算,按照国际市场保健酒、养生酒、营养酒占酒类消费总量12%的比例来算,仅以白酒作为参考系,摆在我国保健酒企业眼前就有470亿元的大蛋糕。

  “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市场中,整个保健酒当下却处于一种良莠不齐,恶性竞争的态势中。”食品营销专家朱丹蓬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目前也就劲酒几家企业做得比较好一些,大多数保健酒品牌还是处于底端、底层次的市场状态。这也造成保健酒的售价相对白酒比较低,利润空间比较小。”

  在朱丹蓬看来,处于低端的保健酒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为了达到短期内更好的产品功效,非法添加一些有壮阳功效的化学成分也自然会成为一种行业“潜规则”。

  “出现这么大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还是有利益驱使在里面。”史立臣认为。

  “保健酒区别于用于治疗的药酒。饮用它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很快就见到功效的。”史立臣补充说,“一些企业为了达到短期见效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往往会采取一些见不得光的方式,比如添加西地那非。”

  亟待加强法律监管

  事实上,业内人士表示,国家并不缺少对保健食品的法律、法规、规章等生产、宣传上的要求与规定。

  北京市盈科(济南)律师事务所律师钱铭坤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对于企业违法添加化学物质,食品安全法其实早有明令禁止的规定。

  “禁止生产经营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食品安全法第28条显示。

  “而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企业违法添加对身体产生危害性的化学物质也已经涉嫌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钱铭坤说。

  “主要的问题就在于缺少真正的监管。”朱丹蓬说,“政府缺少监管,行业缺失规范,企业不自律,消费者更多时候也是缺少监督能力。”

  但对于这样的处罚,史立臣也有自己的一番看法。

  “刑事上的处罚虽然对监管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我觉得治本的方法还在于加大企业违法成本的惩罚力度。”史立臣说,“比如一家保健酒企业违法添加西地那非获利1000万元,但最后的罚款才200万元。这种不痛不痒的惩罚对违规企业没有太大的感觉,反而会让其更加变本加厉的违法生产。”

  8月3日,食药总局再次针对保健酒违规添加化学物质事件发文。

  文件再次要求各省(区)、直辖市严厉查处保健酒、配制酒违法添加行为,加强酒类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同时,食药总局限定了全面检查的最后报告时间。

  “食药总局的动作可以看出政府已决心整治保健酒行业的各种乱象问题。这有利于净化保健酒市场的秩序,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朱丹蓬最后说。

  “当然,也要提醒我们的消费者,保健酒并不是每个消费者都适合饮用。因此,消费者在选择时,最好有相关的医师指导。”史立臣提醒道。(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代秀辉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海航航班遇颠簸致28人伤 未系安全带乘客"飞起"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