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辟谣:瓜瓤里有黄白筋就是“打过针”?假的!
实验过程
西瓜七分熟,“皮厚”方便打针
当被问及“你认为什么样的西瓜最容易被打针”时,不少市民都说“肯定是不够熟的,瓜肉没完全红”。因此,这次实验选择省农科院蔬菜所位于南京六合基地试验田里的育种实验瓜,大概只有七分熟,瓜肉中还有黄色的“筋”。
因为考虑到要给它们“打针”,所以这些西瓜都是厚皮瓜。“如果选那种皮比较薄的,肯定一打就会炸裂开。”该所西瓜专家徐锦华副研究员告诉记者。
第一步:瓜蒂太硬戳不进,注完又回渗
实验前几天,扬子晚报记者买好了红色色素和甜蜜素,它们的目的是增色和增甜。
由于使用量要求比较精确,实验人员在分子天平上进行称量。“这个分子天平的精度可以达到小数点后四位。”实验人员侯茜说。最终,我们用0.06克的红色色素兑上100毫升的水,配出了色素溶液;用0.05克的甜蜜素兑上100毫升的水,配出了甜蜜素溶液。
下面就是实验最关键的一步——打针了。平时看护士给病人打针很轻松,那么给西瓜“打针”是不是也很容易呢?接下来的实验证明,记者的想法太“幼稚”。
首先,我们用较粗的针头注射色素溶液。为了保证实验的普遍性,我们选取了西瓜的瓜蒂、瓜脐和瓜身三个部位。没想到“出师不利”,瓜蒂部位硬度很大,实验人员一开始都没能把针头戳进去。不得已,将注射部位往下放了几厘米。针头好不容易戳进去后,问题又来了,因为瓜内部的压力,想要注射进去非常困难。两个实验人员互相配合,其中一个使出了吃奶的劲,这才好不容易把溶液打了进去。
可是还没等我们高兴,大家郁闷地发现,刚刚注射进去的色素溶液往外渗出了一些。经过好一翻“折腾”,第一针才算顺利结束。
第二步:1个多小时,才给两个瓜打了12针
实验人员又在瓜脐、瓜身上打了两针。记者发现,在瓜身上注射难度最低,但是打针之后留下的针眼也最明显。
打完了色素溶液后,下面就要注射甜蜜素了。我们换了一个细的注射针头。打针的部位同样选取了瓜蒂、瓜脐和瓜身三处,但和之前色素注射的部位稍有间隔。
针戳进去之后,“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在注射甜蜜素溶液的同时,之前不远处注射过红色色素的部位又开始渗水。“这是因为在压力的作用下,西瓜通过之前针眼的部位来释放这些压力,所以才会渗水。”
就这样,在“磕磕绊绊”下,实验人员一共实验了两个西瓜,注射了30毫升的红色色素溶液和甜蜜素溶液,共给西瓜打了12针。
记者发现,光注射这12针,我们已经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如果瓜农真的要打针,那花费的时间会更久,在卖瓜的时候根本来不及。”实验人员说。
第三步:才过两天,打针西瓜就已经烂了
为了让这些溶液可以进一步渗透,实验人员将打针西瓜静置了48个小时。同时,还取了一个和它们同一时间采摘的西瓜作为对比,看看打针之后甜度、风味上到底有什么区别。
隔了两天之后,扬子晚报记者再次来到实验室。侯茜告诉记者,实验室的空调这几天一直没有关,温度维持在27℃。即便如此,西瓜仍在不停地渗水。切开西瓜,一股酸味就“扑面而来”。记者看到瓜瓤里出现了好几块深红色的部分。颜色和周围正常的瓜瓤区别明显。那么打针西瓜是不是变得很甜了呢?侯茜拿出了测糖仪,数据显示,这个西瓜中心部分含糖量是7%。而正常的成熟西瓜中心部分含糖量能达到11%—12%。
“所以说给西瓜打针是根本不可行的,我们的实验也说明了。”徐锦华表示,首先就“染色”来说,给西瓜注射红色素,很难做到注射得很均匀。更为重要的是,打针之后肯定会留有针眼。现在这样的高温天气,即便没有注射其他溶液,在室温下只要几个小时西瓜就会因为细菌侵蚀而烂掉。更别说瓜农打针后送到市场上销售,更不可能保证迅速卖掉。这样“面目全非”的西瓜,相信没有人会买。
■延伸阅读
瓜瓤是大红色 不代表打过色素
既然想要通过打针来让西瓜变甜、变红行不通,那么西瓜到底怎么样才能香甜可口呢?
首先来说说瓜瓤的颜色,西瓜的瓜瓤颜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有白色、乳白色、浅黄色、黄色、橙黄色、粉红色、浅红色、大红色等等。“不同地域的人对瓜瓤颜色的喜好也不同。比如江苏就偏爱粉红色,北方地区则喜欢大红色。”徐锦华说,根据市场的需求,专家们有针对性地进行育种,所以并不是瓜瓤呈现大红色,就意味着打了色素。
对于甜度来说,不同西瓜品种的差异也很大。在野生西瓜资源中,甚至还有的品种几乎不含糖,吃起来的口感还会微微发苦。而栽培西瓜的甜度普遍在7%—12%之间。“一般来说,西瓜的甜度取决于品种的特性,但受种植管理和天气的影响也较大。比如说雨水比较多的年份,西瓜甜度就会降低,口感也不太好。”徐锦华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