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六年学科辅导费超10万 培训机构高额收费引热议
■家长们说
为什么让孩子上课外班?
@木子李:减负以后,小学一二年级的英语教材太简单了,不记字母,就是日常对话和英文歌。有高年级孩子家长说,三年级时英语一下子就上难度了,如果不早点上课外班,到时适应起来会有困难。
@和路雪雪:孩子班上的同学有一大半都报了培训班,我想趁着孩子现在学习任务不重,让她多学点知识,而且也可以解决孩子的看管问题,对她成长也有好处。
@青岩:网球、钢琴、舞蹈这些都是孩子自己想学的。不像当年我们为了高考,所有的兴趣都要放下,长大后连个爱好都没有。现在的孩子选择更多,可以多尝试,找到真正自己喜欢的方向。
@我是米米妈:上兴趣班也是“儿童社交”的一种方式。现在的孩子聚在一起,经常会聊围棋、聊钢琴、聊英语,如果哪个孩子搭不上话,很容易就被边缘化了。
■他山之石
上海从制度规范入手
为校外培训“祛虚火”
作为民办培训机构的规范性文件,《上海市民办培训机构设置标准》《上海市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和《上海市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为民办培训机构分类管理、准入管理、规范管理提供了基本依据。“一标准两办法”强力实施以来,制度效用正在逐步彰显,成为落实科学减负、优化教育生态的有力风向标。
记者了解到,去年末,“迎春杯”“走美杯”等奥数竞赛相继宣布停办。在上海教育主管部门的禁赛令中,“小升初”热门奥数杯赛已基本全部喊停。今年2月,已被叫停的“3E少儿英语测试”企图移师外地开考,也被上海市教委及时查处。
和往年相比,上海多家社会培训机构的寒假班生源有所减少,以往报名热门机构“名师课程”需要“秒杀”的情形难以见到。有家长告诉记者:“去年暑假还给孩子报了语文、奥数、英语口语等六七个培训班,今年寒假不再‘鸡血’了,仅给孩子报了她感兴趣的国学课,假期中一家人还外出旅行了一次。”
“一标准两办法”的实施,还与上海今年率先实施的幼升小“公民同招”政策形成了呼应。一名特级校长表示,家长对于培训机构的追逐、对于参加杯赛考证的“盲目热捧”,究其原因,主要是为了叩开民办学校的大门,获得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公民同招”则将帮助更多家庭理性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之路,真正着眼于人的成长,培养良好学习兴趣和习惯等。
为给“减负”营造更好的环境,上海还从2017学年开始,在全市小学逐步试行放学后“快乐30分”拓展活动,每周安排4天,每天的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其间安排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生兴趣的各类特色课程,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上海长宁区调研发现,原先30%的孩子放学后直奔社会机构,在开设“快乐30分”及看护服务后,目前已有一半“回流”,更愿意参加自己学校的课程活动,家长的整体满意度也达到99.29%。
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改革是一个“小步慢跑”的过程,优化教育生态需要锲而不舍长期坚持。上海还将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创新联动发展机制,激发学校变革内生动力,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以整体提升城乡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让市民享受到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