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是什么?死了多少人?黑死病对欧洲的影响
美媒称,推动鼠疫快速传播的物理机制是虱子和跳蚤,而不是啮齿动物。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1月16日报道,14世纪,鼠疫来到欧洲,并很快征服了这个大洲。这种人类史上最严重的疫病之一导致数千万人死亡。在鼠疫反复暴发长达500年的时间里,欧洲60%的人口感染了“鼠疫耶尔森菌”。最著名的黑死病的暴发因为一种症状而得名:在细菌通过皮肤进入后,淋巴结会发黑并肿大。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学家、中世纪欧洲卫生问题专家莫妮卡·格林说,直至现在,推动鼠疫快速传播的物理机制仍是“相关研究领域最大的谜题”。最近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的一项研究提出了一个答案。它将矛头主要指向虱子和跳蚤,而不是啮齿动物。
该研究第一作者、挪威奥斯陆大学从事感染病研究的研究员凯瑟琳·迪安说:“经典案例是老鼠-跳蚤传播。”根据迪安及其同事开发的一个新数学模型来看,就其在鼠疫中扮演的角色而言,啮齿动物不公平地遭受了毁谤。
报道称,科学家根据当时实地观察、实验数据或最佳估值生成了一个鼠疫特征列表。例如,一个人感染鼠疫后康复的可能性是40%;一只携带鼠疫细菌的虱子在大约三天的时间里具有传染性;一个人身上平均可能携带六只跳蚤。
一些重要信息依然未知。她说:“在实验室培育人虱非常困难。”传染期的长短取决于细菌是仅附着于寄生物口部还是已进入其肠道。
研究报告共同作者、奥斯陆大学计算生物学家鲍里斯·施密德说,来自数个世纪的死亡情况记录提供了最重要的细节。他说,观察者每周记录疫病死亡人数,因为这种疾病非常危险,而且感染的特征非常明显。
报道称,利用这些参数,科学家模拟了三种情况:一是虱子和跳蚤传播这种疾病;二是啮齿动物及其寄生物传播疾病;三是咳嗽者通过空气传播被称为“肺鼠疫”的疾病。
啮齿动物模型与历史记录的死亡率不符。这种疫病得首先在啮齿动物中传播,然后才会传播到人类当中。模拟的结果是一种被延迟但非常高的死亡率,历史上的死亡数据没有反映出这种情况。肺鼠疫模型也不符合历史数据。
施密德说:“在中世纪的瘟疫中,人类身上的虱子和跳蚤是主要传播通道。”
研究称黑死病爆发地点非欧洲 “真凶”另有其“鼠”
挪威奥陆斯大学最新研究指出,黑死病的发生地点为亚洲,罪魁祸首是“亚洲大沙鼠”
参考消息网2月26日报道 台媒称,黑死病于14世纪席卷欧洲,在往后的400年间共夺去数百万人的性命。在几百年的研究中,科学家皆将黑死病的爆发原因咎责于“黑鼠”,但挪威奥陆斯大学的最新研究却指出,他们可能怪错“鼠”了!
据台湾东森新闻网2月26日报道,根据挪威奥陆斯大学教授史坦赛斯与研究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发表的最新研究指出,他们把树木年轮与历史上7711个黑死病爆发地点作比对,得出了“当时天气不适合黑鼠繁殖”的结论。
史坦赛斯教授表示:“黑鼠大量繁殖的条件须为温暖的夏天,但不能下太多雨,气候必须界于有点干又不会太干之间。”在经过交叉比对后,他们判定鼠疫发生的地点为亚洲,罪魁祸首可能是长相可爱的“亚洲大沙鼠”。
14世纪正值欧亚贸易最兴盛之际,史坦赛斯教授认为,黑死病是由大量繁殖的亚洲大沙鼠,将病菌经由丝绸之路等途径传入欧洲,而亚洲湿润的天气,正是大沙鼠繁殖的温床。
过去科学家一直认为,黑死病是跳蚤咬了患病黑老鼠后跑到人类身上,才会造成感染,若史坦赛斯教授的论点得到验证,人们不仅得帮黑老鼠平反,部份世界史可能也得跟着改写。
(2015-02-26 13:3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