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双11将到来 交易额预测有望突破1550亿元

科技日报   2017-11-06 15:22

  对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纷纷“出海”,曹磊认为得益于微信支付以及支付宝的普及,也与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的大环境不无关系。

  曹磊说:“随着国内盲目消费比重下降,网购用户的增长趋势逐渐放缓,总体电商市场趋于饱和,企业转战市场份额和市场潜力可观的海外市场。”

  往年的“双11”,尽管或多或少有“新零售”的元素存在,但社会各界关注更多的是品牌商家又联手创造了多少的销量。

  今年,阿里、京东都相继提出了新的零售概念,虽然叫法不同但本质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将线下零售作为发展重点,“双11”将成为对新零售模式的一次模拟考试。

  曹磊表示,阿里的“新零售”正在实现对现有实体零售业的“存量转移”,扮演“颠覆者”的角色,天猫“双11”期间,运用数据、技术,金融、物流等方面的资源向全球线下实体店输出将达到高峰。

  在曹磊看来,往常的电商促销活动多由电商平台和商家自上而下推动,目的在于强化用户体验。

  随着电商拓展线下举措变得常态化,线上线下的联手促销目的更多在于收集消费数据,从而帮助商家对产品进行细化定位,寻找市场需求点进行精准营销,把握核心目标用户。曹磊说:“新零售的试水,对今年的‘双11’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与此同时,线上、线下无人购物新场景将成为新的消费体验。早在此前的网商大会,阿里天猫就率先放出了“无人超市”、“无人口红贩卖机”、“汽车自动贩卖机”等招数。

  今年“双11”期间,京东自主研发的无人便利店和无人超市也将在京东全球总部园区正式开业,包含“智能货架”、“智能感知摄像头”、“智能称重结算台”、“智能广告牌”等模块,适应超市、便利店、加油站、机场、酒店等各种应用场景。

  除了无人店,京东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全流程无人仓“双11”期间也将在上海投用,今年已正式运营的无人机、配送机器人运营范围进一步扩大。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助理分析师余思敏分析,随着“无人零售”技术的更加成熟,购物过程中出现的系统问题将越来越少。

  “无人零售店”的数量以及用户规模将不断增加并将向全品类延伸,零售行业可能因此面临着重新洗牌。

  每逢“双11”,情绪紧张的除了电商平台和品牌商家外,还有快递物流企业。

  今年是快递企业集中上市后迎来的首个“双11”,伴随各大快递企业上半年在智慧物流领域的发力,今年“双11”快递市场的表现充满看点。

  从京东物流和菜鸟网络两大电商物流平台的备战情况看,继开放上海亚洲一号基地后,京东日前对外开放以分拣小件为主的昆山无人分拣中心,场内自动化设备覆盖率达到100%。菜鸟网络宣称打造的中国最大机器人仓库已在广东惠阳投入使用。

  电商物流平台之外,传统快递企业也已备战到位。韵达速递在今年“双11”期间将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方式提前测定快件的流量和流向,了解各网点的揽派数量,采取快件路由实时调整、快件操作优先处理、快件派送及时预警等方式确保网点运行畅通。

  电商促销活动考验消费者“智力”

  虽然各电商平台“诚意无限”,但往年爆出的“电商专供”、“赠品猫腻”、“先涨后降”、“预售陷阱”等各类问题毕竟存在,谁也不敢说今年的“双11”这些消费陷阱就能彻底消失,消费购物体验能得到质的提升。

  据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统计受理的消费者“双11”维权案例显示,“双11”后一月内是消费投诉高峰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5年同比上年增长18.60%,2016年同比上年增长26.27%。

  为了让自己一颗谁也按不住的买买买的心能够不伤心,有些“猫腻”我们必须留心。

  首先,“电商专供”未必都靠谱。

  很多消费者曾被那些专供线上销售的“电商专供”商品“耍的团团转”。这些商品的特点是只在网络上销售,并且价格优惠。这类商品通常按实体店的某种产品型号做出些改动,在网店展示的广告图片、外观编码、内置部件或产品的原料等与实体店商品完全相同,或仅有细微区别,消费者不仔细观察很难辨识。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提醒消费者,“电商专供”商品一般是价格较低而品质稍逊的商品,一般在服装、电器、鞋帽、箱包等品类较多,“一分价钱一分货”,消费者要擦亮眼睛。

  遭遇“电商专供”上当受骗行为,消费者可依据相关法律进行维权,下单前仔细查看商品的介绍,并保留下单凭证(订单截图、与卖家沟通的聊天凭证等)。

  其次,赠品往往藏“猫腻”。

  电商促销的惯用手段之一是商品附带赠品,但当赠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往往卖家会以是赠品为由拒绝保修。

  “法律早已有明确规定赠品也要保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提醒消费者,下单前要对商家宣传的活动页面截图保留,以防商家不按承诺发送赠品。赠品通常没有发票,质保卡就成赠品保修的唯一凭证。消费者在购物时一定要让商家在质保卡上加盖公章。

  还有,“先涨后降”仍屡禁不绝。

  “双11”屡屡创造销售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价格优势,一般网络商家会把一年中商品的最低价放在“双11”当天,为制造“双11”的低价,先涨价后降价已成为电商行业“潜规则”。

  虽然2016年“双11”前,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等多部委相继出招,对“双11”进行了全方位的规范,但依旧有不少商家打着“双11全年最低价”的旗号利用促销欺骗消费者。

  除了寄希望于商家的良心和相关监管部门的重拳,消费者除了保持清醒,货比三家外,发现商家“先涨后降”的行为要积极向相关平台和监管部门举报。

  另外,预售模式“陷阱”多。

  经历了几次的网站进不去,支付不成功等系统瘫痪后,预售模式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双11”当天因流量过大导致的系统瘫痪问题,也给商家提供了更精准的销售预估,库存准备。

  预售就是商家使用支付定金的方式,让消费者提前购买,“双11”当天支付尾款后发货。但是,很多商家却在预售环节玩起了“花样”。

  比如,“定金不退,订金能退”。定金属于一种法律上的担保方式,给付定金一方如果不履行债务,无权要求另一方返还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如果不履行债务,需向另一方双倍返还债务。债务人履行债务后,依照约定,定金应抵作价款或者收回。

  而“订金”目前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它不具备定金所具有的担保性质,可视为“预付款”,当合同不能履行时,除不可抗力外,应根据双方当事人的过错承担违约责任。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表示,“很多商家预售中需要消费者支付的基本上都为定金。虽然定金可翻倍看似十分优惠,但如果消费者在支付尾款前不想购买了,一般来说定金不能退(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而订金能退。”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提醒消费者,对于预售款,不要轻易支付定金,对于商家订金不退的,可向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和有关监管部门举报维权。

  据了解,《网络商品和服务集中促销活动管理暂行规定》将“网络预售模式”纳入监管。其中,第九条规定:各大电商平台(网络集中促销组织者)不得采用格式条款,设置订金不退、预售商品不适用七日无理由退货、自行解释商品完好、增加限退条件等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

  “双11”未到,各电商平台的预售、定金、膨胀金、各类满减红包、直降红包、返现券等优惠券以及7天或30天保价政策等已铺天盖地,今年的电商促销活动将更加考验消费者的“智力”和定力。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国务院:免去王建军证监会副主席职务
  • 女子想见已故男友被“法师”骗38万 钱款被
  • 江西一女子从12楼不慎坠落奇迹生还 医生: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