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石黑一雄《别让我走》等作品简介

京报网   2017-10-10 15:05

  原标题:打败村上春树的是谁?这些作品让石黑一雄收获诺奖
  这几天文学青年的朋友圈早已被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刷屏了。对文学没那么“资深”热爱的人们则在心里默默地问:石黑一雄是谁?就连石黑一雄自己都说,获得该奖“是个被吓到的惊喜”。
  其实,与那些大器晚成的作家有所不同,石黑一雄算得上是“出名要趁早”的一个典范。他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其主要作品有《远山淡影》(A Pale View of Hills)、《浮世画家》(An Artist of the Floating World)和《长日留痕》(The Remains of the Day,又译《长日将尽》)等。曾获得1989年布克奖、大英帝国勋章、法国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等多个奖项,与萨尔曼·鲁西迪、V·S·奈保尔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在中国的知名度不算高
  因为“国际化”的写作主题和清新典雅的写作风格,石黑一雄常被视为是继简·奥斯丁、E.M.福斯特、亨利·詹姆斯、伊芙林·沃等之后英国传统小说的最佳继承人。
  1954年,石黑一雄出生于日本的长崎,年方5岁时就跟随父母亲迁居到英国。他的父亲是一名海洋学家,受雇于英国北海石油公司,因此他得以成为居住在英国乡下郊区的亚洲孩子。中学毕业之后,石黑一雄先后进入英国肯特大学和东英吉利大学学习英国文学;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后,居住在伦敦郊区,开始潜心写作。
  石黑一雄个人经历带有“无根性”和“两栖性”,因此他可以被纳入跨文化交流学中“边缘人”和“旅居人”的范畴,他也曾自嘲是“一个不知家在何处的作家”。
  相较于村上春树、东野圭吾等日本作家,石黑一雄在中国的知名度并不算特别高。人们相对熟悉的是他在1989年荣获布克奖的小说《长日留痕》,曾在1993年被改编为电影《告别有情天》(The Remains of the Day)——由执导过《窗外有蓝天》的詹姆斯·艾佛瑞导演,老牌艺人安东尼·霍普金斯和埃玛·汤姆森主演,并获得电影奥斯卡金像奖8项提名。

  石黑一雄的另一部小说《别让我走》(Never Let Me Go,又译《千万别丢下我》)采用回忆的方式,通过主人公凯西的回忆慢慢的叙述了如梦似幻的岁月。小说的背景设置在远离人烟的黑尔舍姆,是英国的一所特殊的寄宿学校,学生们在这里学习一些技能如画画之类的,由老师监管。其主要人物有三个:鲁斯、汤米、凯西,他们之间发生了若即若离的关系与纠葛。小说其实是描述了克隆人在这个虚构社会中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和悲惨结局,改编电影在2010年搬上银幕。
  《别让我走》
  译林出版社出版
  石黑一雄跟上海有一定的渊源,他在小说《上海孤儿》(When We Were Orphans)中讲述了一个在上海出生的英格兰侦探于1930年代重返上海去侦破他父母失踪的罪案的故事。在战争的阴霾之下,他找寻着他父母一生留下的线索。
  《上海孤儿》
  译林出版社出版
  石黑一雄后来回到上海创作墨臣·艾禾里电影公司的《伯爵夫人》(The White Countess)(2005)的剧本,该影片讲述了双目失明的美国外交家(拉尔夫·费因斯饰)和一位因政治风波被困上海、以有偿伴舞为生的白俄流亡者(娜塔莎·里查德森饰)的故事。
  石黑一雄最近的一部小说《被掩埋的巨人》(The Buried Giant)出版于2015年,2016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该书借奇幻史诗的外衣探讨了一个沉重的话题:民族与个人面对历史宿怨时应当如何在记忆与宽恕间做出抉择。
  《被掩埋的巨人》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
  书写记忆的“国际作家”
  石黑一雄的小说是一种明显带有日本文学印记的小说。他的小说叙述语调从容、淡雅,总是弥漫着一种日本式的哀愁。但他分明又是在用英语写作,因此他把一种日本式的哀愁和精微的气质和气韵,巧妙地带到了英语文学中,给英语文学增添了一种特殊的活力。
  尽管拥有日本和英国双重文化背景,但石黑一雄从不操弄亚裔的族群认同,而是以身为一个“国际作家”自诩。其小说涉及到了诸多不同的题材,在这个多元文化碰撞、交流的现代世界之中,他用含蓄、幽微,独有的笔法,在自己的众多小说作品中埋藏了一条共同的主旋律,那便是:帝国、阶级、记忆,以及童真的永远失去。
  石黑一雄如同一个书写“记忆”的行家,他注定将与东方纠缠不休。由此,“记忆”是贯穿在石黑一雄创作始终的主题。除了上述提到的《别让我走》带有很浓厚的“回忆”特色之外,石黑一雄的第一部小说《远山淡影》讲述了一对饱受磨难的母女渴望安定与新生,却始终走不出战乱的阴影与心魔的故事,其影射了日本长崎的灾难和战后恢复。《浮世画家》则通过一位日本画家回忆自己从军的经历,探讨了日本国民对“二战”的态度。《长日留痕》发生的背景是战后的英格兰,听年迈的英国管家讲述他在战场上的经历。
  《无可慰藉》(The Unconsoled)讲的是钢琴家瑞德走进中欧一座小城,也走进了一场梦境。他在这座谜样的城市里,所见之人无不执迷不悟、充满奇谈怪论;所遇之事无不吊诡荒诞、充满奇异变数。他忽而是旁观者,忽而又被卷入其中。在迷宫般弯弯曲曲的陌生街巷迷失方向,他不知路在何方,他的前程似乎也被那一层厚重的砖墙挡住了去路,具有类似卡夫卡的神秘气氛。在钢琴的轰鸣声中,人们似乎听到了已成绝响的哀怨曲调,其所表达的应该就是当今西方人心灵中的某种寂寞与孤独。
  《无可慰藉》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前几部小说都是聚焦于个体记忆,而在《被掩埋的巨人》中,石黑一雄与第一次将写作的主题设立在社会记忆与集体遗忘的问题之上,那些淡然简朴,貌似单调的文字下,深埋着一系列“寓言式”的深层次思考。
  “无根作家”背后
  两种文化的完美融合
  石黑一雄曾说:“我认为我就是一个无根作家。我既不是真正的英国人,也不是真正的日本人。在我身上没有明显的文化身份。”或许是跨文化生活和工作的经历,使得包括石黑一雄在内的一些文学家的作品充满异国情调和奇思新见。纵观石黑一雄的众多小说作品,他的笔触似乎总是在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首都伦敦和“冒险家的乐园”的上海之间来回穿梭,同时巧妙地将东西方文化置于一个个特殊的场景中,展现出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相遇与碰撞,以及不同种族的人生百态。
  《长日留痕》
  译林出版社出版
  以《长日留痕》为例,主人公达林顿府邸男管家史蒂文森是一个足以代表英国的典型形象。“在英格兰才有男管家。而在其它国家,无论实际上使用什么样的称谓,也仅有男仆”。在英国,男管家既为主人提供贴身服务,也帮助主人管理庄园宅第和佣人,被称为“绅士的私人绅士”。男管家是英国上流阶层的身份标识,也是代表一定时期内英国特定阶级风尚的符号。小说中男管家史蒂文森对职业尊严的反思和今昔对比的回忆,呈现出战后英国贵族之家繁华落尽,陷于衰败的境况。史蒂文森对“忠诚”“职责”和“尊严”的不断再定义,也使男管家形象成为后帝国时代英国重构的象征。
  换言之,《长日留痕》成功刻画了史蒂文斯这个兼具英、日两种民族性格的角色,体现了英、日两种文化并存现象。在意象方面通过主人公史蒂文斯对过往美好生活的追忆,以及其细腻的笔触给我们展现了一副“黄昏时分”的精美画面:史蒂文斯的人到暮年,曾经辉煌的达林顿府的易主,大英帝国渐渐衰落……弥漫着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怀念,流露出浓烈的怀旧情感。这些或许很大程度上正是石黑一雄日裔背景在他文学创作中的悄然体现。
  原标题:这些作品让“冷门”的石黑一雄收获诺奖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美前白宫官员:关税痛苦效应几周后显现 低
  • 2025年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将于5月在京举
  • 瑞典智库:2024年全球军费开支增幅达冷战后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