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挖了低价游“陷阱” 旅游行业的乱象根源在哪
第一财经 2016-11-03 09:54
在一辆旅游大巴车上,导游拿着话筒喊话,要求在座游客必须到购物店购买翡翠,不要把钱带回家,留在当地才是最佳选择。
这是发生在云南的一幕,这段视频近期已经被刷屏,而这种现象屡有发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日前,国家旅游局在整治“不合理低价游”情况通报会上点名批评途牛、同程、携程、众信、蚂蜂窝、游尾会、驴妈妈、360旅游、芒果旅游网等9家旅游企业。
为何导游频繁发生强制购物风波?低价游约谈、通报也并非第一次,难道真的无法杜绝?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近期多方调研采访了解到,低价游的背后其实是旅游产业批零体系运作过程中产品千篇一律,价格敏感度成为最主要衡量标准,而各大在线旅游商则以自我亏损为代价去大打价格战,导致业者们“骑虎难下”。最实际的问题是,当报价低到一定程度时,导游、司机等从业者就难以维系生计,于是,强制购物、增加自费项目等成为一线旅游从业者的收入来源。要禁止低价游、强制购物等旅游乱象发生,必须从根源上改变整个行业体系和薪酬规则,否则依旧会“劣币驱逐良币”,乱象不止。
批零体系知多少
要知道低价游的源头,首先得了解旅游产业的基本产业架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