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深谙运作极草卖出黄金价 青海春天涉嫌虚假宣传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青海春天迅速崛起。到2013年,青海春天在冬虫夏草市场市占率已约50%。
借壳上市之后,张雪峰更是遭遇了多事之秋,2月份,青海春天因药品生产许可证,迟迟未发,而迫停牌核查,经申请,省食药监局将公司药品生产许可证延期至3月31日。
2月4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在官网上提出了警示,称冬虫夏草砷含量超过国家安全标准,青海春天再次陷入被质疑的境地。这一次,张雪峰的强硬作风体现无遗,连发两公告公开“叫板”监管部门,称“食药监总局的消费提示缺乏研判依据,存在不严谨之处。”
多项举措收效甚微
自3月占营业收入比例约达80%的冬虫夏草纯粉片业务遭遇暂停之后,ST春天的股价不断下跌,6月29日复盘到8月31日收盘期间,股价已跌去21%,目前约11元/股。
尽管一些业内人士对张雪峰的活动能力表示认可,并称“公司能挺得过去”,但目前张雪峰启动的一些自救行为成效甚微。
今年3月底收到暂停通知,4月18日即启动了资产重组,不过重组进程并不顺利,近两个月之后的6月17日,公司即宣布因与潜在交易对方各方经过多次协商、沟通,仍难以在计划的时间内就交易方式、交易作价等相关细节达成一致而终止重组。
这期间张雪峰还搬来旗下的 三普药业 做救兵,拟将三普药业生产的包括虫草五味颗粒、等六种以冬虫夏草为原料的药品全国总经销权授权给主体公司春天药用,春天药用也拟充分利用自身在优势与三普药业开展相关合作。
不过体量较小且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三普药业能否充当“救世主”的角色呢?资本市场对此普遍存疑,张雪峰本人也没有在公开场合对此表态。
不过从目前张雪峰的自救布局来看,三普药业的入局只是权宜之计,重头戏主要还是集中在对优质资产的并购重组以获得外延发展的机会,公司方面也表示,“相关的标的资产将专注于医药行业、大健康产业、投资行业等领域。”
此外,张雪峰还押宝6种以冬虫夏草为原料的新产品,据ST春天的半年报显示,其中的3种已向有关部门开展注册申报工作。
不过重组并购行为及新产品何时过审目前均没有具体时间表,张雪峰此次能否让公司重回巅峰仍无法预测。
深谙运作极草卖出黄金价
回望青海春天一路发展历程,张雪峰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作为一个资本运作的高手,2015年,张雪峰利用资产购买、资产重组等方式带领青海春天成功借壳登陆A股,成为首家冬虫夏草概念股的上市公司。
作为一个生意人,张雪峰无疑也是优秀的,他深谙市场操作之道,此前他也在公开场合表示,了解顾客将使得公司发展更为迅速。在极草业务发展之初,他就将极草的目标客户群体定位于“基本上家庭流动净资产房子、车子不算要在1000万元以上。”
这使得此前并无冬虫夏草科研经验的张雪峰依然将冬虫夏草业务做到极致,创造了继“脑白金”之后市场的又一传奇,公司主要产品冬虫夏草纯粉片的价格从原料阶段的100~200元每克飙升至上千元每克,价格甚至是黄金的数倍。
这与张雪峰不遗余力的广告投放有密切关系,自2013年起,“冬虫夏草,现在含着吃”的广告从央视到省一级电视台循环播放,机场等高档场所也经常能看到青海春天冬虫夏草纯粉片的宣传。这一点也在披露的数据中得以验证,公开数据显示,2014~2016年上半年这两年半的时间里,公司的广告费用支出就高达4.6亿元。
涉嫌虚假宣传遭质疑
高调的姿态引发了市场对于青海春天是否涉嫌虚假宣传、过度宣传的质疑。
据了解,张雪峰对外宣传主要集中于微粉粉碎和纯粉压片技术两项“高科技含量”技术上。青海春天相关人士曾公开表示,极草纯粉制片的炮制方式在冬虫夏草乃至整个中药材界都属孤例。
但多位业内人士证实,纯粉片压制技术并不复杂,一台制作纯粉压片的机器成本仅有3万元左右。在此前媒体的报道中也提到,包括上市公司 东阿阿胶 在内的多家企业也有各种纯粉片加工技术。
而著名打假人王海的出现更是将张雪峰“打脸”宣传摆在了台面,2014年,著名打假人王海也对冬虫夏草纯粉片的功效提出了质疑,王海称,通过检验机构的检验,青海春天生产的“极草”纯粉片中未检出虫草素,王海认为,这意味着极草不具有冬虫夏草应有的功效,并据此向工商部门举报。
随后,青海春天方面提起诉讼,案件于今年年初审理,王海败诉,但他也对媒体表示将会继续上诉,王海与张雪峰之间的战役仍将持续。
目前看来,政策上的不明朗、市场及公众对产品的质疑致使张雪峰的处境四面楚歌,危机四伏之下,突破点却始终未见。不过他曾于公开场合表达了对保健食品行业发展前景的肯定,他认为下阶段一些不规范的、竞争弱的小企业将惨遭淘汰,一些规模大的、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会进一步做大做强,“保健食品行业前景广阔、光明的发展之路可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