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消费主张 > 正文

皮尔卡丹因质量问题多次被曝光 滥用品牌授权走下神坛

2016-08-28 09:05 来源:中国经营报 0

­  被指“撒网式”授权

­  作为第一个给国人留下时装印象的国际品牌,皮尔·卡丹曾经影响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消费者。有媒体报道称,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皮尔·卡丹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高达40%。

­  如今,皮尔·卡丹早已今非昔比。在多名服装行业从业人员看来,曾经的贵为奢侈品牌的皮尔·卡丹走下神坛的主要原因就在其“撒网式”授权的销售模式上。综合早先多家媒体报道,2009年,皮尔·卡丹仅在中国就有24个代理商,品牌被授权用到了男装、牛仔装、童装、箱包、领带、雨伞、毛巾等800多种产品之上,这些商品的总销售额每年有15亿美元。而如今记者在其官网上也看到,其在男正装、男休闲、女装、饰品四个领域共有18家代理商。

­  杨大筠说:“事实上,在七八十年代,包括爱马仕、香奈儿、迪奥、路易威登等在内的很多国际奢侈品牌都曾靠品牌授权来衍生经济效益,但最终发现,虽然短时间放大了企业的效应,但也让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所以很多国际大牌又都把品牌授权收回去了。现在很多企业虽然也做授权,但它们会把产品设计和价格制定等权力紧紧抓在手上,在产品质量上也会进行严格的把控,因此在赚取授权金的同时,他们还可以控制品牌的价值。”

­  曾经轰动一时的“中国民营企业收购皮尔·卡丹”新闻便是其出售品牌所有权的例证。2009年7月,中国卡丹路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小飞以3700万欧元(约3.7亿元人民币)买下了“皮尔·卡丹”的皮具、针织、皮鞋、手套四类品种在中国的商标权。

­  过度授权的影响已然体现。近年来,皮尔·卡丹旗下多款服装多次被查出质量问题,其品牌价值也在消费者心中大打折扣。“皮尔·卡丹这样持续做下去,退出市场、被市场淡忘只是时间的问题。”杨大筠说。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82年拉菲价格腰斩:单瓶最高曾炒至10万 现只需5万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