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实名制”漏洞甚多 电信诈骗“黑卡”趁虚而出
“史上最严实名制”漏洞甚多 “黑卡”趁虚而出
为了从诈骗分子身上赚取十几块的利益,运营商内部员工、渠道,和淘宝、QQ、微信上出售实名制开卡软件、倒卖身份证信息的商家联合在一起,轻松绕过了由公安部、工信部、三大运营商耗费巨资打造的马奇诺防线,让这场旨在打击电信诈骗的“史上最严实名制”形同虚设。
“实名制”的手机号,依然能用来电信诈骗。对于希望通过“史上最严实名制”来遏制电信诈骗的监管部门而言,这无异于当头棒喝。
在引起全社会关注的“临沂女孩”事件中,诈骗分子使用的171手机号就是一张实名认证的手机卡。目前,尚不确定,通过实名认证的身份证号,是否就是诈骗分子本人。
按照监管部门要求,消费者在购买手机卡时,需持本人身份证,运营商必须使用二代身份证识别设备核验用户本人的居民身份证件,并通过系统自动录入用户身份信息,在验证信息真实有效之后,方可办理业务。理论而言,如果这一政策得以严格实行,电信诈骗成本将会大幅提升,诈骗分子每次通过电话实施诈骗都有可能泄露自己的真实信息。
但遗憾的是,从实名制执行伊始,诈骗分子就轻松越过了这道防火墙。基本所有的手机卡都实现了实名制,包括最初没有严格要求实名制的170、171号码。但是,被用来实施电信诈骗的“实名制”手机卡,跟诈骗分子本人的身份信息没有任何关系,这完全脱离了实名制的初衷。
“市面上一大堆实名开卡软件,可以不用通过终端扫描,只要你能录入真实身份证信息,就能通过系统认证,然后开出来‘实名制卡’。虽然名义上是实名制,但跟以前没有身份证信息的‘黑卡’没有什么区别”,日前,来自河南手机行业的郑明(化名)向记者爆料,“通过这种方式,河南许昌电信最近开出了1万多张‘黑卡’。”
非法软件破坏实名登记
2016年5月份,郑明通过电信渠道商宋某购买了许昌电信的1700张手机卡,“这些手机卡用于一些手机的‘自注册’业务,因为有的手机必须带卡激活才能用,但三线城市消费者大多不会激活,商家一般会先激活手机再出售”。但是,购卡3天之后,“正在使用的卡就被封了,电话、短信都不能用。”郑明告诉记者:“当时就联系宋某投诉,并且见过许昌电信的一个主任,也拨打了10000投诉,但一直没有解决问题。”
郑明告诉记者,因为有消费者查询到自己名下莫名多出了一张电话卡,向河南电信投诉,所以河南电信一次性关停了大批此类“有风险”的电话卡,“有了开卡软件,从网上购买大量身份证,或者从网上搜索身份证信息,都可以录入到系统里,有可能被消费者发现,不过概率很低,他们(电信)说开了1.3万张卡,只有我这一批摊上了”。
“投诉了一个月之后,这批卡短暂恢复了使用,但马上又都给封了。我再投诉,也要求退款,但都无效。”在向记者提供上诉信息的同时,郑明也实名向工信部12300热线投诉、同时在河南通信管理局的局长信箱中提交了投诉材料。记者联系宋某,对方未正面回应该问题。记者未能联系到许昌电信对此置评。
事实上,消费者名下莫名开通手机号、宽带业务的案例经常见诸媒体,运营商集团虽多次严打,但屡禁不止。在2014年工信部、公安部联合启动了打击“黑卡”行动之后,此类行为被明确为违规行为。
所有的身份信息录入必须通过身份证识别设备,在实名制初期,运营商一度允许用户通过APP自动上传身份证信息,但由于存在“上传他人、伪造身份证信息”的风险,APP上传的方式被迅速叫停。同时,三大运营商均投入数亿元在所有实体渠道中部署了二代身份证识别终端。
不过,伪造实名制开卡的行为仍十分常见。就在8月4日,广东省公安厅召开“安网2号”发布会时,还公布破获了一起“利用非法软件破坏实名登记”的案件,一举查获了10万多张黑卡,涉案渠道商遍布全国28个省市。针对虚假等级问题,中国电信也从2015年9月开始肃清社会渠道,至今已取消了710个网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