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西安涨价近5成 急于收割用户一大波消费者逃离
滴滴急于收割用户,主要来自资本方压力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一言不合就涨价,滴滴急于收割用户,主要来自资本方压力,而国家对网约车的“合法化”政策也给了其涨价契机。
7月28日、8月1日,陆续发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营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网约车的合法地位,推动了出租车和网约车融合发展。
“虽然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合法化’落地政策还没出来,但司机群里也一直在吵吵,滴滴出行要以盈利为目的而涨价。”西安滴滴出行一位司机对华商报记者说。
据悉,滴滴和优步过去一年多巨额补贴的背后是投资者一再的“烧钱”。公开资料显示,滴滴和快的在合并后进行了E、F两轮融资,共融得86.42亿元人民币,仅半年后就又发起新一轮的融资。目前滴滴正在进行G轮融资,除了得到苹果10亿美元的投资之外,还收到了其他金主超过60亿美元的投资。优步也是如此。颇为有趣的是,两家出行巨头拥有至少4家共同投资方,包括老虎基金、高瓴资本、中国人寿(21.610,-0.18,-0.83%)和贝莱德。融了这么多钱,滴滴肯定要想办法盈利,面对资本方的压力,正好遇上政策,滴滴顺势而为涨价。
互联网研究专家赵占领认为,“一方面网约车平台自身需要成本,企业不是做慈善的。另外一方面,涨价也只是动态调整。以滴滴出行为例,目前除了出租车,其还有神州、易到等竞争对手,注定对乘客不敢大幅涨价,对司机也不敢大幅取消补贴,可能就是根据市场的变化适度进行动态调整,只能说是其‘烧钱’时代要宣告结束了。”
滴滴涨价后,一大波消费者逃离了
“网约车涨价后,跟出租车价格相差无几,所以我现在基本都是选择更有保障的出租车,要发票也方便嘛。”一位经常使用滴滴快车的西安用户对华商报记者说。
张婧分析说:“司机的补贴相应减少、乘客的打车优惠力度也大打折扣。如此之下,司机对平台的依赖性会逐日降温,用户粘性也会降低。”
而有第三方数据显示,受滴滴涨价影响,不少用户开始选择不再使用滴滴。易观最新数据显示,相比5月,滴滴6月的用户渗透率开始小幅度下降。到了7月,滴滴的用户渗透率出现了较大的下滑,跌幅近10%。
不仅如此,滴滴在7月的活跃用户数也降低了超70万,同时滴滴的用户粘性也出现了连续的下降。易观最新数据显示,滴滴用户日均使用次数在6月、7月出现连续下跌的状态。相比5月,滴滴7月的用户日均使用次数跌幅达到了14%。而用户日均使用次数,是最能直接反映用户用户粘性的数据指标。
对于滴滴用户的逃离,张婧认为,尽管现在滴滴宣称平台注册司机超过1500万,单月活跃用户超过4000万,但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滴滴至今并没有在移动出行市场建立真正的护城河。用户和流量都存在一定“水分”,都是靠补贴积聚的“伪需求”。
网约车趋势:单纯靠“收割客户”盈利是自杀
随着网约车价格的上涨以及补贴的减少,或有相当一部分用户会选择退出。因此单靠简单的收割用户来获取盈利从长远看来是不合适的,需要有合适的模式来获取盈利。这个意义上说,单靠收割客户实现盈利,则是自杀之路。
据悉,滴滴出行目前收入模式,主要靠收取司机20%抽成。粗略算个账,乘客乘车付费30元,其中6元归滴滴,24元归司机。
张婧认为,未来专车行业将进入生态竞争阶段。“出行市场其特殊性在于其由于入口和体验的唯一性,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上大型的本地生活平台,它的后面是庞大的汽车后市场和交通服务市场,甚至是电商平台,预计在未来还将介入汽车的买卖交易中,成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汽车电商平台。这样,也会衍生出更多的盈利模式。”
就涨价而言,赵占领也认为,“今后滴滴的涨价空间就是出租车和同行行情,超出这个范围,消费者就会用脚投票直接走人。”
但也有不同观点,张旭认为专车企业通过搭建互联网平台,对接司乘供需关系,抽取分成,盈利模式清晰。
有业内人士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网约车基于的是互联网平台,其抽成模式不能简单的效仿传统出租车行业,而应该按照互联网的生态来出牌,除了抽成还需要拥有其平台衍生收入,否则,可能会让不少乘客又回归到出租车的怀抱之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