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消费主张 > 正文

米制品:淳朴老手艺

2012-07-06 16:00 来源:闽南网 0

  闽南网7月6日讯 饭、粥、面,对于喜欢钻研吃的漳州人来说,如果米只停留在这一步上,那你就太低估他们对美食的热情了。正是这份热情,让米以万千姿态呈现,精细的制作以及细腻的口感让它们在漳州美食界遍地开花。

  早年是为了节庆,村妇们用巧手制出了许多美食,如今只是为了解馋,为了新鲜,美食不再局限于节庆时,时时刻刻,它都在候着,只要你有那份等它恋它的心!

村妇巧手制 吃出好意头

  红糖粿、白糖粿、菜头粿、麻糍等在漳州农村里常常与各种节庆联系在一起,逢年过节,粿是必备之物。它们原来都是用粳米磨成的米浆搭配其他的制作而成。

  早些年还没有磨浆机的时候,石磨是主要道具,勤劳的村妇们早早就守候在石磨旁排起队等着,运转不停的石磨夹杂着邻里间的欢声笑语以及家长里短的趣谈,节庆的热闹劲也从那一刻开启。

  童年记忆中,一年有近10来次这样的情景,喜欢凑热闹的小不点们最是兴奋,将米浆过滤沉淀后,村妇们便开始展现自己的技术活了。

  在村妇们的巧手下,咸或甜、有馅或没馅的粿纷纷登场,细心的村妇再拌些腌制,在粿上缀上一点红,喜庆的意头立刻弥漫开来。摆桌供奉,送亲朋好友,这些热闹活总能让一家人忙得团团转,快乐更盛!

  村妇们的这道手艺活只在节庆时才会露一手,这对馋嘴想尝粿鲜的吃货们来说绝对是煎熬。于是把粿类作为小吃发扬光大成了一些人的发展志向,不想还真有所收获。如今,粿店挤满了瑞京路、建设路,与粿颇有“血缘”关系的麻糍店也有自成一家地在市区里风光无限。

童年记忆可口锅边糊

  想让自己的舌尖一早就感受点“不寻常”,市区遍地的锅边糊绝对是最佳选择。

  锅边糊,在未接触它时曾以为是小时候常缠着妈妈要的“介于焦与不焦之间的米饭片”,见着真身后方知晓,它只是米化成浆与锅亲密接触了一下,再被扯碎放至锅里熬制。

  胡先生是老漳州人,尝遍了漳州锅边糊的他,总算研究透了。“锅边糊里的汤有点讲究,有的用鸡骨头去熬汤,有的将蚬炒出汤来,还有的用大骨头汤!”正如胡先生所言,锅边糊虽然随处可寻,但各自汤料都有不同之处,也因此有着各自的“粉丝群”。

  这不,说起锅边糊,蔡女士就格外兴奋,力荐文庙对面的一家锅边糊,因为她喜欢那里的汤头。真真是众口难调,傅先生就不认同蔡女士之说,只偏爱于钟法路的那一家。

  汤头不错,但真正让他们愿意在大夏天里尝此“热汤”的原因,锅边糊原本就是大米所制,不上火,还比大米爽口,怎能不爱!

纯手工打造稀缺米苔目

  米苔目又叫米筛目,如果对这名字陌生的话,那你真的有必要到龙海石码走一遭。市区没有这玩意吗?有!在大通北路的一家面店里,米苔目与面同摆在主食区里,而也有酒家将其作为夏日消暑主食上桌。

  想吃新鲜又保留原味的,到石码走一遭是必须的!好的米苔目需要质量保证,不能掺杂任何杂质,更不可以不新鲜。与众多小吃店一样,黄经纬经营着去年从丈母娘那接手的“刘坑米苔目”,天一黑就关门,夏天早7:30营业至傍晚7时,冬天甚至刚过傍晚6时就闭店。

  米苔目有什么稀奇处?黄经纬笑言,没什么!经磨浆机倒腾后的米浆过滤沉淀,放入锅内煮上一阵,捞起,将米团在铁器(与削地瓜丝类似的)上来回“走”,与面条相似的它就滑溜溜地滚入锅中,因为铁器就架在锅上。以往都是用竹器,但是由于受不住锅里冒出蒸汽的高温,改为铁器,早期的竹器便是“米筛目”中“筛”的由来。

  每天一早4点左右,黄经纬就开始整理新鲜出炉的猪内脏,开始调配米苔目的配料,猪肝、猪肺,一勺大骨汤,一同浇在煮透的嫩滑的米苔目上,吸溜一下,Q感十足的米苔目就在喉间跳起舞了。(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林艺芬)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厦门优购资讯
下一条:搜玩 盛夏海边消暑线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