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食品安全风险解析》发布 消费者要理性看待着色剂
中国消费网 2016-07-07 09:06
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 7月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外发布食品安全风险解析,对着色剂进行解读,提醒消费者应理性看待食品着色剂,不要过度追求食品的感官特性,应该从科学和自然的角度去理解食品成分和感官质量。
近期,食药监部门抽检发现,部分水果制品存在着色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的问题。什么是着色剂?在食品工业中如何应用?国内外有哪些相关的法规标准?日前,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2016年第8期《食品安全风险解析》,组织有关专家解读着色剂。
着色剂是使食品赋予色泽和改善食品色泽的食品添加剂。
着色剂又称食品色素,是使食品赋予色泽和改善食品色泽的物质,属于食品添加剂中的一类。目前,世界上常用的食品着色剂有60余种,按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食品天然着色剂和食品合成着色剂两大类。食品天然着色剂主要来自天然色素,按其来源不同,主要有三类:一是植物色素,如甜菜红、姜黄、β-胡萝卜素、叶绿素等;二是动物色素,如紫胶红、胭脂虫红等;三是微生物类,如红曲红等。食品合成着色剂主要是依据某些特殊的化学基团或生色基团进行合成的,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两类,一是偶氮色素类,如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柠檬黄、新红、诱惑红、酸性红等;二是非偶氮色素类,如赤藓红、亮蓝等。
国内外对食品着色剂的使用与标识均有明确、严格的规定。
不同国家对食品着色剂的种类和使用均有明确规定。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法规和标准中也都有食品天然着色剂和食品合成着色剂的使用规定。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