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经新闻 > 正文

中国CPIPPI前三季度保持一定程度背离 如何调整成考验

2013-12-09 16:47 来源:人民网 0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今日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3~2014)》指出,2013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同比增长7.7%、7.5%和7.8%。前三季度,CPI维持了2.5%的温和同比涨幅,PPI则同比下降2.1%,连续19个月保持同比下降态势,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也同比下跌2.2%。不仅CPI和PPI保持一定程度的背离。如何合理调整目标通货膨胀率、动态调节货币投放力度,将构成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大考验。

投资链式调整,经济探底回稳

  报告指出,2013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同比增长7.7%、7.5%和7.8%,2012年第4季度以来的经济回稳态势没有得到维持,而是经历了再次探底过程,2013年第3季度才有所好转。

  2013年前两个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回落主要是经济调整没有完全到位、以及产能过剩和消费减速所产生的紧缩效应带来的。前两个季度,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为18.7%,低于上年同期6.1个百分点,成为影响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由于投资关联性带来的传导效应以及消费增速的放缓,更多的上游行业和消费品生产行业,投资增速也开始出现明显下降。

  但是,随着大部分行业投资增速下降,过度迂回生产和投资的严重程度也逐渐得到矫正,经济运行的内生性底部开始形成。2013年第3季度,GDP增速回升到7.8%,特别是8月份和9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10.4%和10.2%,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内生调整已经较为充分,经济运行进一步趋于平稳。制造业投资由于2013年前三季度已经向下调整得比较充分,未来有望能够保持平稳,但也不会出现明显的反弹;房地产投资由于2013年经历了较高速增长,加之住房需求释放力度较大,尽管土地购置面积降幅较上年明显减小,未来投资增速将会有所放缓;政府主导的投资将仍然在“稳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由于新一届政府立志加强结构调整,不可能采取大规模的刺激增长的做法,因此,政府投资的效果将有所减弱。综合这些因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14年将呈稳中略降的趋势。

通货膨胀成因复杂“控物价”面临艰难选择

  报告认为,2013年前三季度,CPI维持了2.5%的温和同比涨幅,PPI则同比下降2.1%,连续19个月保持同比下降态势,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也同比下跌2.2%。不仅CPI和PPI保持一定程度的背离,而且CPI和PPI内部不同价格指数之间的涨跌也相差较大。

  CPI中几乎所有的食品价格指数、居住价格指数中的住房租金价格、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指数中的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中的教育服务价格,涨幅都比较大,交通和通信价格指数则出现了一定的下跌。食品、居住和教育类消费品等价格的过快上涨,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压力,也将进一步增加劳动力成本。PPI中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同比降幅较大,特别是采掘价格指数和原料价格指数,分别下降了6.2%和3.3%,冶金价格指数也有明显的下降。

  CPI与PPI的走势尽管有所背离,但都有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产能过剩、居民消费需求较弱是PPI走低、CPI涨幅温和的周期性因素。但是,对物价具有主导性影响的因素却是结构性的。CPI上涨主要是由于食品类、劳务类和房租类项目价格上涨带来的,而这些品类价格上涨主要是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大的行业应得到相同的利润率这一规律作用的结果。相反,PPI的持续下滑,却与PPI前些年涨幅过于巨大,现在需要予以修正的内在要求有关。事实上,2000~2012年,CPI累计上升了33.5%,PPI累计上升了29.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累计上升了63.1%,不仅CPI涨幅没有明显高于PPI,甚至远远落后于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因此,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类和劳务类项目价格相对于工业品类项目价格,长期内具有更快上升的趋势,但2000年以来,这一现象总体表现得还不甚明显,它们之间的比价关系仍需要不断调整。

  但是,物价之间的表现差异大,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将增大宏观调控特别是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都将控制通货膨胀作为主要目标,将消除产出缺口作为辅助目标,这两种目标有时是一致的,但有时因为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产生冲突。

  就中国物价变动的复杂情况而言,中央银行面临着诸多两难处境,严重束缚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一是CPI和PPI走势背离,中央银行选择过松的货币政策有可能使CPI超出控制目标,过紧则会进一步加剧PPI下滑压力;二是影响CPI上涨的结构性因素作用较强,过松的货币政策有可能推高CPI,但是过紧的货币政策对于降化CPI涨幅作用并不明显,甚至会伤及实体经济,即货币政策具有不对称的作用效果;三是偏松的货币政策会更大程度刺激资产价格上涨,却很难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即增加的货币更易滞留于虚拟经济,却很难流入实体经济。

  在这些两难处境中,中央更多采用了同时盯住CPI和GDP的做法,当CPI没有超出控制目标而GDP增速又偏低的时候,就进行偏松的货币政策操作;当CPI超出控制目标,就逐渐转向紧缩。即使如此,仍然存在两个方面的隐患:一是偏松的货币政策或许在当时并没有引起通货膨胀,不过经济转暖后,过多的货币受流通速度提升的影响却有可能引起较高的通货膨胀;二是当CPI超出3.5%的控制目标后,紧缩的货币政策或许并不会有效控制住通货膨胀,甚至可能遏制刚刚复苏的实体经济。因此,如何合理调整目标通货膨胀率、动态调节货币投放力度,将构成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大考验。(记者 常红)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11月出口大增12.7% 贸易顺差达近五年最高
下一条:4G发牌,用户体验才是王道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