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中介“吸血”中小微 套路满满企业维权艰难
头目闪现
在这些冠冕堂皇的挂牌融资项目背后,是一张由数十家中介机构交织而成的网络,它们分头“捕捞”小微企业,又通过虚假项目和经营人员勾连在一起。梳理这些机构,几位常年浸淫此道的头目隐约浮现。
在证券时报记者接触到的案例中,中介机构推介项目时,往往将打出的旗号、项目运营方、合同上的盖章与收款单位分散在多家公司,以此隐藏资金流转并迷乱视线。
这些中介机构就像一个个马甲,遇上麻烦可以随时更换。前述华创便在今年2月办理了注销登记。今年3月和7月,两家受害企业诉华创合同纠纷案开庭审理。判决书显示,华创公司注销后即丧失诉讼主体资格,因此原告的起诉被驳回。
企查查显示,华创成立时间为2018年11月,注册资本300万元,实控人吴绪娥持股40%,吴金涛和孙国男各持股30%。
多位企业主向证券时报记者确认,华创实控人吴绪娥为另一位关键人物黄慧飞的妻子。中介机构宣传资料显示,黄慧飞任中联双创项目部风控主任,同时还是大唐孵化基地风控部主任。
目前,黄慧飞还出资设立了两家企业。其中,深圳亚创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注册资本1000万元,黄持股40%,但工商注册地并无这家公司;深圳亚创荟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2月,即华创刚刚注销之时,注册资本100万元,黄持股80%,其官网地址指向时尚铜牛。
证券时报记者实地探访华创注册地发现,楼下大堂还挂着华创的牌子,对应楼层却是中联双创的铭牌,办公室却大门紧闭,空无一人。对面公司前台称,从去年底开始,这间办公室就空出来了。
穿透这些马甲,孙国男是这张大网上的关键节点,多位受害企业主称与孙国男有过接触,指认他为团队重要成员,在多年前就做过类似套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十余家中介机构背后有孙国男的身影,有些是孙国男出资持股,有些则通过经营人员相互关联,它们在前文提及的项目中屡屡出现。
通过众多中介机构,这一团伙将触角延伸到全国多地,撒下一张隐秘的大网。虽然每家企业收取费用不多,但聚集起来依然获利不菲。
北京几家企业主曾在其中一家马甲公司中京联信的办公地拍到2019年12月的会议日程,一个月之内,创新板(即港股交下的一个板块)和中鲸出海(另一个类似的套路项目)各自排出了7场会议。
可以借此算一笔账。假设一个月7场会议,每场会议现场签约5家企业,每家企业收费6万元,那么一个套路项目每个月将为中介公司带来超过200万元的收入。类似中介机构多达数十家,套路项目种类繁多,每年涉资或将上亿元。
然而,当企业主惊觉被骗上门要账时,孙国男又隐退幕后,将责任推脱到马甲公司上去。“孙国男在各种宣传活动上从来没有出现过,我们也是后来才找到他,跟他要退款。他说收钱的是前台的推荐机构,他只是在后台拿提成。”一家北京的企业主称。
证券时报记者多次拨打孙国男电话确认其关联公司和业务,未曾接通。
维权艰难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目前全国多地的受骗小企业主已经建立起维权组织,维权群中少则几十家,多则上百家。
然而,他们很难联合起来做集体诉讼。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冬光长期关注此案。他向证券时报记者解释,每家企业对接的中介机构不同,且它们经常变换主体,导致案件的原告、被告都不一样,“这就是比较棘手的地方”。
单纯的民事诉讼并不能解决问题,一些小企业通过上诉或仲裁,认定了对方的欺诈行为,但由于对方公司是一本空账,仍然难以执行赔偿;还有一些企业的上诉直接被驳回,因为中介公司已经注销。
张冬光建议企业主将诉讼直接指向公司股东。虽然有限公司的独立法人主体像一层面纱一样将公司与股东的责任分开,但《公司法》第20条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张冬光表示,这些中介机构存在股东过度控制的问题,因此可以刺破公司面纱,股东至少应该在出资范围内承担责任,弥补损失。对于公司股东认缴期限未到的,可以申请加速到期,让股东尽快缴纳出资。
但在实践中,加速到期应满足吊销营业执照等条件,而向工商局申请吊销,意味着企业主要花费更多精力、等待更长时间。
发起民事诉讼之外,北京和深圳的部分企业已经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目前,北京公安已经立案,正处于侦查阶段;深圳企业主去年报案后,则在等待公安部门的明确答复。
“这些公司的行为确实介于民事和刑事的交界点上,而欺诈和诈骗并非泾渭分明。民事上的欺诈基本可以认定,刑事上的诈骗还要看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否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以及查明资金的具体流向。对方可能的抗辩是确实为企业提供了一些服务,但服务究竟怎样,这些都需要查清楚。”张冬光称。
张冬光认为这些中介机构的行为具备一些诈骗的特征,但是隐藏得比较深,“如果最终能查证背后实控人是同一个,且连年使用这种套路,那恶意就更大了,可能上升到诈骗的高度”。
类似套路猖狂多年,对于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张冬光分析,一方面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大背景,国家虽然有很多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但实际门槛仍然很高;另一方面,小微企业普遍缺乏专业律师提供咨询服务,在投融资方面的风险防控意识比较欠缺。
“这些套路也利用了一些政策和执法方面的漏洞,如果公安机关没有接触过类似情况,可能接到案子就觉得不是诈骗,只是合同纠纷,因为资本市场纷繁复杂,各类产业园也比较常见,即使金融人士也不敢一上来就说这是个骗局。”张冬光坦言。
中介机构也正是抓住了企业主不熟悉资本市场的弱点。在采访过程中,多家企业主直到记者打去电话才意识到这是一场骗局。“港股交不是香港交易所吗?我还一直给朋友说我挂牌了,他们都说香港挂牌很困难的,我以为我的专利得到了认可。”一位企业主说。
目前,维权群里的企业主们还在等待公安机关的后续进展。记者了解到,群里很多都是创业大学生,不乏海归博士。一些创业者亏损了启动资金,已经放弃了创业项目,也有一些企业主碍于维权成本高昂,已经放弃追偿。
今年以来,这张大网的重心似乎开始向南转移,“捕捞”持续不断,直到9月,港股交网站上还在陆续挂牌新的企业。
张冬光最近接到很多法律咨询电话,都是深圳企业主打来的;一些受骗的企业主最近也接到过来自深圳的电话,是类似的中介机构又来推荐业务了。(文中企业主均为化名 见习记者 林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