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减税降费将有哪些特点? 着力点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上
做好稳预期,是财税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
中国新闻周刊:针对企业减税降费,还有一个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就是社保降费,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刘尚希:社保降费的问题,其实更多的是涉及大量中小微企业,因为这类企业过去缴费大都不太规范,甚至有些企业直接逃费。所以现在一提出要规范缴费,交由税务部门征收,就给中小微企业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甚至带来更大的担忧。比如担心会“秋后算账”,会要求补缴此前漏缴或未缴的社保费等。我们在新闻报道中也能看到,一些小微企业因为这种担忧而选择退出市场,注销企业等,这就涉及稳预期的问题。
所以从社保降费角度,无论在征缴方面,还是在社保体制改革方面,都需要进行一个重大的改革。严格征缴是对的,但过高的社保费率也应降下来。我觉得要朝着“适度的费率”和“更宽的费基”这个角度做文章。
首先,缴费的面要扩大,如果只是少数企业交钱,收到的钱是有限的,即使费率很高,可能还是会入不敷出,收不抵支。其次,适当地下调费率,同时要严征管。当然,在给付标准上,比如养老金支付水平增长如何调整等,还要有一套规则,给大家一个预期。
我认为,涉及社保费率和征缴方式,不光要给企业一个预期,同时还要给社保缴费受益人一个预期,这也是很重要的,不光是养老保险,还有医疗保险等,都需要给受益人预期。如果对这些涉及民生方面的政策没有稳预期,仅仅针对企业做文章,那么这项制度是不完整的。否则老人可能会担忧社保费率下降后,养老金没有保障,医保费率下降后,医疗费没有保障。这就涉及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必须是综合性的、一体的。
现在中央提出来“六稳”,其中稳预期不仅针对市场主体,也针对社会成员,针对不同的利益群体和不同的阶层,不仅经济方面要稳预期,民生方面也要稳预期,不能搞过高的承诺,更不能去“吊胃口”。如果老百姓有预期了,企业有预期了,那么社保改革面临的压力就能得到化解,否则这些压力都会叠加到政府身上,政府就难以权衡取舍。所以在改革中,预期和沟通工作做好了,很多压力就化解了,改革方案的推出就会顺利得多。
在现代社会,政府和市场的沟通,和企业的沟通,和老百姓的沟通,和利益群体的沟通,我觉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因为任何一项改革,尤其是财税方面的改革,一举一动都关乎老百姓的“钱袋子”,都关乎老百姓眼前和长远的利益,所以这种充分有效的沟通,对财税体制改革,社保体制改革,以及当前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都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政府而言,同样需要在财政收入上稳预期,在你看来,如何在减税和增收之间获得一个平衡?
刘尚希:的确,现在面临新的形势,经济下行会带来减收,减税实际上也会带来减收,社保降费同样会带来减收,这些都会给财政带来支出压力。因为原有一些刚性的社会性支出,比如教育、医疗、社保等支出很难减少,如此一来,收支缺口就会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适度扩大赤字,提高赤字率,债务也就要适度地增加。
但是综合来看,适度地提高赤字率,扩大债务,风险是可控的。因为我们对风险要综合考虑,对财政来说,虽然财政风险扩大了,但由此化解了其他公共性风险,比如经济下行的风险。所以,在财政的风险和其他公共性的风险之间要有一个权衡,这也是制定财政政策的基本原理。
也就是说,不能仅看财政自身平衡的问题,否则可能财政风险小了,但其他公共风险大了,尤其是经济领域的公共风险大了,而在经济下行趋势下,税基、税源都在收缩,反过来又会增大财政风险。所以怎样为培育新动能发挥财政的作用,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去实现中央提出的“六稳”,兼顾短期和长远,结合总量和结构。不仅财政可持续,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要可持续,公共风险大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财政风险大了,财政也不可持续,这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要做到可持续,实际上就要对各种各样的公共风险和财政风险进行综合平衡,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有四大平衡,比如外汇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现在在新时代、新条件下,主要的平衡应是风险的平衡,我认为这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公共风险大,就适当地加大一点财政风险去化解,财政政策的力度就要更大一些;如果公共风险小了,那么财政力度就可以降下来,财政风险就会变小,两者之间平衡就都能实现了,不仅实现经济社会的整体可持续,同时也能实现财政自身的可持续。
中国新闻周刊:但是,财政自身的风险该如何化解?
刘尚希:财政风险疏解的主要途径有三点,一是财政管理,二是财政绩效,三是财政收支缺口。以财政绩效为例,绩效提高了,一块钱变成两块钱花,相当于省了一半的钱,风险自然减小了。
通过化解风险,经济发展的动力更足,新动能更大,意味着税源更多,财政收入就能增长。即使实行减税,降低税率,但在扩大税基的情况下,财政收入扩大了,财政风险就降低了。
当然,在民生保障和改善方面,也应该给老百姓一个预期,要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而非超经济发展水平去搞高福利,否则可能出现类似西方国家的福利危机,实际上,这也是风险的平衡。
所以,财政问题非常复杂,财政财政,不光有“财”,还有“政”,这个“政”包括“政权”“政治”和“政策”。“财”和“政”紧密关联,而“财”本身就是和经济联系在一起的,“政”是和老百姓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老百姓认可,政治才能稳定,这也是财政政策制定的逻辑和方向。
《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第8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