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常用药涨价数倍原因:环保限产 原料药垄断 药企怕赔钱
原料药猫腻
终端药品涨价,制剂公司经常归因于上游原料药涨价。然而,《财经》记者调查发现,除了进口原料药和一些稀缺品种涨价,涉及市场因素和关税等问题,国内的一部分原料药涨价,则是人为垄断制造的稀缺。
某家公司把原料药的采购全部买断后定向销售给几家制剂厂,这种行为被业内称为“控销”或“包销”。有些原料药未必涨价,或者涨价的幅度也在合理范围,但是一旦被控销之后,其他的制剂厂商买不到原料,或者只能以高价购买原料药,导致该企业的药品成本上涨或断供。北京东方比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惠芳对《财经》记者说,这种控销行为本身,实际上是制剂厂商彼此竞争的一种衍生手段。
有些原料药企业出于利润的考虑,愿意与包销公司合作。比如某种原料药,一年的需求量是100公斤,包销公司给某原料药厂80公斤的订单,该厂的原料药都卖给它,能够保证利润,即定销定产。原料药企业因此减少了很多无效工作。
一种原料药会不会被控销,取决于产量。受制于控销公司的资金实力,控销主要发生在原料药小品种上。吴惠芳说,被包销的原料药,年产量上百吨的都很少,一般在五六十吨以下,甚至是10吨、20吨的品种,而且能正常生产的厂家少。
小品种的利润低,与控销公司合作既然能保证利润,当然原料药企业就吃下了定心丸。至于价格上涨以及下游制剂厂商的利益,并不在这一合作的考虑。
例如,部分感冒药中含有氯苯那敏,一片中只加入4毫克,这个药的总用量也不大,但是原料药涨价也会分摊到感冒药制剂上。吴惠芳说,含有氯苯那敏成分的药品批准文号达到2200个,但是原料药文号仅有6个,属于典型的低剂量、广应用,因而时常登上涨价、缺货名单。
2017 年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做过一次面向部分企业的问卷调查,根据企业反馈,因环保原因停产限产、市场垄断控制销售是造成部分原料药供应紧缺和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
针对时常发生的药品短缺现象,2017年6月,原国家卫计委等九部委发布的《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对屡查屡犯的短缺药品及原料药垄断案件相关经营者,依法制定禁止其从事医药行业的措施。
原料药垄断的执法力度趋严。2018年1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开出了原料药领域反垄断案件的罚单,对三家冰醋酸原料药企业的共同提价垄断行为作出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及罚款共计1283.38万元;今年1月,湖南尔康、河南九势两家企业因扑尔敏原料药垄断行为,罚没款共计1243.14万元。
尊重低价药的市场调节机制
药企的生产成本在近几年大幅增加,还因为正在进行的药品一致性评价。一款药通过一致性评价,需付出七八百万元的成本;且通过一致性评价后,药品生产的各项标准也提高了,高质量伴生着高成本。
企业的逻辑自然是,从提高销售价中找补回来。但国内药企现在还得担心,将来药价可能会被迫大幅度降低。
原因在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正在被纳入带量采购范畴。2018年11月15日开始,以上海为代表的11个试点地区的部分仿制药,按本地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年度药品总用量的60%-70%估算采购总量,由国家组织集中采购试点,参与的药企以价换量,中标即可获得试点城市的市场份额。
从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的药品集中采购的中选结果看,有25个品种中选,中标者虽然获得市场份额,但普遍降价。未中标的企业则会面临丢失市场的压力,且仍有可能要通过大幅降价争夺剩余市场份额。
一场药企价格博弈战已经打响。以1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为标志,从趋势看,带量采购影响范围将逐渐扩大至全国。目前,已有中标药企在试点城市之外也执行中标的低价。
“直观的感受是,大部分高价的仿制药在降价,少部分低价药在涨价。”药智网联合创始人李天泉对《财经》记者说,对处于不同位置的药品,价格涨跌上应该区别对待。
药品定价在2015年6月1日取消了政府定价,多数药品的价格由市场机制形成。虽说药价放开,但药品的价格主要参考公立医院的药价,因为公立医院一直是药品销售的主战场。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公立医院售药的市场份额最大,达到67.7%。
虽然零售药店可以对药品自由定价,但受制于公立医院的竞争,药店的药价也会以医院价作为参照。尽管不参与招标采购,但药店的药价也与招标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了药价稳定,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2月发文,完善公立医院的药品集中采购,具体操作就是公立医院将用药需求汇总,经由省级药品采购机构公开招标、采购,这一做法沿用至今。
然而,以往的药品集采招标,多数只有对药企价格的限定,而没有对医院进货有数量要求,因此中标企业还是得派医药代表进医院,推广药品,这达不到降低销售费用的初衷。
此次带量采购提出,医院保证采购量,药企降低价格,就是希望一举压缩中间渠道的推广成本,挤出畸高的药品销售费用,将仿制药带回合理利润空间。
短时期内,仿制药企苦不堪言:一边要追加投入上百万元,参与一致性评价,一跃龙门后,前方的集中采购又压低价格。再加上环保治理、搬迁等费用,这时还要终端降价,可谓百上加斤,重负难行。
业内分析,未来是否如政策预期真的挤出销售费用的水分,保质保量地稳定生产,仍待观察。
患者广泛需要的廉价药、低价药,如果价格一直压得太低,成本高于售价的话,药企自然放弃生产,导致断供。实际上,药品的唯低价论并不可取,从百分比上看,低价药的价格增长数倍,但多数的增长金额是几毛钱、几块钱。
物价在涨,药企人有时自嘲说,一包药的价格还不如一瓶矿泉水。适当调价也是市场调节的体现。李天泉认为,如果不是恶意垄断,而仅是因为要覆盖成本的话,对低价药适当提价应该宽容,避免更多药品发生短缺。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建议:扩大定点生产的低价药、紧缺药品种范围,在注册申请、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方面给予低价药、临床紧缺药政策支持。
低价药的供应影响公众健康,但企业利润也由此维系,因此找到平衡点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