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发陶瓷联手拼多多直播销售 宣布加入拼多多新品牌计划
在该负责人看来,在电商平台开店纯属赔本买卖:国内3件套19.9元包邮,国外市场零售价19英镑,差异太大,利润太低。相较定制渠道动辄50%的利润而言,拼多多的产品已属微利。
对于这笔“赔本买卖”,卢少鑫及其他管理团队有着更多思考。此前,松发的生产由FOB模式主导——工厂接到国外订单后开工,3个月后码头交货,现款结算。但随着出口与内需整体市场的此消彼长,松发意识到,必须调整企业战略重心,将国内市场作为未来的主战场。
松发陶瓷的年报显示:企业去年出口销售额为4.41亿元,中国市场销售额为1.27亿元,出口比重高达78%。这一数据的背后,是近5年以来,中国日用陶瓷的出口增速持续放缓,内需产值却猛增217亿元。
早在2015年,松发便决定调转船头,转型内销。但由于营销和渠道经验匮乏,内销之路举步维艰。期间,松发曾尝试开拓线下商超通路,通过大面积铺货的方式抢占市场,但团队很快发现,占比超过60%的渠道成本,导致终端售价居高不下,产品竞争力有限。“日用瓷器是低频消费品,消费者很少在意是哪家工厂生产的。”卢少鑫分析称:“除非像建筑陶瓷一样投入大量营销成本,才能形成一定的品牌壁垒。”
对此,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胡晓鹏认为:“对于低频消费品而言,需求侧的定位尤其关键,只有聚集海量需求,形成全新的流通与认知通道,才能脱颖而出。”
卢少鑫对于上述观点深有体会,这也是松发“重注”拼多多的原因之一。据悉,松发于拼多多分别推出了“居图”和“松发”两个品牌,前者主打“平价高质”,后者主打“高端设计与品质”。“两个品牌互相托举,通过平价爆款触达大众市场,再用顶尖的设计与工艺确立品牌形象。”
松发在拼多多平台的发展,印证了卢少鑫的判断。上架2个多月以来,“居图”19.9元包邮的瓷碗已经销售14万只,两大品牌累积销量超过30万只。同时,更多数据表明,在拼多多平台,“松发”与“居图”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品牌忠诚度:其店铺复购率已经维持在20%以上,远高于5%的行业平均水平。
由于需求稳定,企业内部的争议烟消云散。“日用陶瓷分淡季和旺季,拼多多稳定的订单,有效撑起了工厂淡季的产能,使得工厂整体的成本进一步得到摊销。”卢少鑫举例称,比如以前一条窑烧3万只陶瓷,里面会有不同品类、不同大小的产品,降低了空间利用率,容易出现落渣、黑点、变形等问题。但现在一条窑可以只烧1个产品,产能利用率至少提升30%以上,良品率也大幅提升。
以需定产构筑品牌快速通道
拼多多将联合更多品牌,根据需求端信息开发迎合最广大消费者的产品,深入推进以需定产的C2M模式。
行业数据显示,虽然陶瓷制造企业众多,但在日用陶瓷领域,中国仍缺乏强势的高端品牌。国际市场中,德国有梅森(Meissen),英国有皇家道尔顿(RoyalDoulton)等,这些享誉盛名的品牌,在国内亦不乏拥趸。相较之下,作为陶瓷最早的“老师”,中国品牌已然落后不少。
卢少鑫认为,随着内需市场的崛起,国产日用陶瓷品牌将迎来最佳机遇。“松发有最好的生产线和顶尖的设计团队,我们长期与陶瓷大师张守智(1953年建国瓷设计者)、杨永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教授)和陈若菊(第三、四套人民币设计者)合作新品开发工作,并与海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合作。可以说,松发已经拥有很强的软硬件,并且正加速连接蓬勃发展的内需市场。”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教授鞠雪楠分析认为:“市场经济环境中,供给侧的反应,总是落后于需求侧。在很多领域,需求侧的变化已经非常明显,但供给侧缺乏有效的反馈通道与灵活应变的机制。这一点,也是中国制造业实现品牌弯道超车的难点所在。而拼多多‘新品牌计划’的出现,给这些企业紧握需求、构筑品牌快速通道提供了可能。”
据悉,针对“新品牌计划”的1000家工厂,拼多多推出了一系列帮扶计划,包括大数据支持、专家诊断、研发建议等,并在一定范围内倾斜流量、推荐位资源,以增加商品曝光度,支持其品牌化建设。
达达表示,拼多多将联合更多品牌,根据需求端信息开发迎合最广大消费者的产品,深入推进以需定产的C2M模式。“伴随着国民对于美好品质生活的追求,一杯一碟、一盏一碗等精美瓷器,将重新回归多数人的生活。对于这些优质的传统文化与工艺,拼多多非常看好,将持续加大扶持力度。”
需求信息反推生产环节,于松发已有所体现。今年10月,结合拼多多平台数据,松发针对年轻租房群体设计了多款组合类小件陶瓷餐具,均取得了不俗的销售成绩。“(该类产品)线下销售也很好,就连海外的供应商,也下单要求定制同类型产品。”卢少鑫表示:以往由于需求信息滞后,工厂只能盲测产品,很容易造成新品积压。如今有着需求数据支撑,松发开始深入研究不同消费者多样性的需求。“明年,我们计划推出数百款新品,通过不断小批量测试,持续优化产品结构。”
从转型内销初期的磕磕绊绊,到如今依托电商平台高歌猛进,卢少鑫信心倍增。“就像换了条高速赛道,眼前豁然开朗。”(记者陈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