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工程被质疑原因:立项技术不可行 天河工程是什么
天河工程时间线
我们综合青海大学、清华大学、青海省气象局等官方网站查询到资料,以及采访中获得的信息,整理一份“天河工程”的时间线,供大家参考:
最早的公开信息可追溯至2015年8月,清华大学、青海大学、青海省气象局联合开展“天河工程”人工增雨科学试验进入作业实验阶段。
布设的五个作业点共开展地面作业15次,其中火箭作业4次,耗用火箭弹8枚;燃烧炉作业11次,耗用碘化银1100克。
新闻还明确指出,“天河工程”是我国南水北调西段工程中的的科学实验项目。项目利用三江源区天然的水汽输送格局,采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把一部分天然落入长江流域的降水截留在或诱导到黄河流域,实现空中调水。
可见,最初的计划是人工影响天气技术。
2015年底,科技部和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共同建设了“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从经费上看,2016-2017年,青海省科技厅投入1200万,青海大学投入3890万配套建设经费(包括中央财政800万,省级财政3090万),清华大学水沙科学和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伙伴实验室每年投入100万。
加上整合青海大学相关学科仪器设备资源,仪器设备平台建设资金已超过一亿人民币。
“天河工程”是该实验室的重头戏。
2016年5月
“天河工程”团队在《中国科学:技术科学》上发表论文《天空河流: 发现、概念及其科学问题》。
论文称,(大气中)通量强度很高的条带构成的网络结构是水汽汇聚、输送最为集中、强度最大的网络,与地表河流具有类似的分级属性,我们可将这种水汽输送的网络结构上称为“天空河流(River in the Sky)”, 或简称“天河(SkyRiver)”。
有了重点实验室,“天河工程”多了个“天河星”。
2016年9月10日
“天河工程与天河星”论证启动会在青海大学召开。
彼时,青海省委、省政府对“天河工程”高度重视,已经将其列入全省的“十三五”规划,确定为青海省的重点创新项目。
就是这次会议后,大气科学家开始质疑“天河工程”的可行性。
微信公号“科学加”的新闻报道指出:
专家们认为,如果跨区域的水汽搬运没办法解决,“天河工程”就无法实施。现在关键的问题是,中国气象学界有专家认为这样的工程在现在的科技水平上根本就做不到。
当时,“天河”团队表示,未来更多的气候专家将会参与进来。
然而,两年中并没有大气科学家的参与,只有“天河工程”悄悄快速更新着日程。
2017年4月24日
“青海省天河动力学规律及其利用”项目通过论证。
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该项目研究目标明确,技术方案可行,研究内容设置合理,技术难点分析准确,创新点突出,进度安排合理,考核指标具有可操作性,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补充一点,这是2015年立项的青海省科技支撑计划,经费300万。
2017年5月17日
“天河工程云雨监测雷达”通过青海大学及青海省财政厅验收。
再次明确“天河工程”的任务,该项目旨在科学分析大气中存在的水汽分布与输送格局,进而采取人工干预手法,实现不同地域间大气、地表水资源再分配。
云雨监测雷达作为“天河工程”监测平台的一部分,与多源卫星等其他监测手段相结合,为“天河工程”作业前期提供试验方案依据、作业期间全程记录,并为后期效果及影响评估提供数据。
2017年8月18日
天河工程第二次专家组会议在上海举行。
2017年11月9日
青海大学国家实验室承担的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
“天河工程”是其中之一,经费1002万元,清华大学为牵头单位,青海大学为第一参与单位,获资助经费300万元。
关于重点研发计划,有一个插曲。
一位从事大气科学研究的专家告诉我们,实际上,2016年,“天河工程”团队申请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也就是原“973项目”。
他作为评审专家曾参与了这一项目的评审,17位专家投票后,“天河工程”并没有通过。对于人工增雨的技术方案,该团队在此次申请中计划采用飞秒激光技术产生硝酸盐促进大云滴形成以及冰晶的形成。
“但是没有任何室外的实验证明这套方案能够行得通。”这名专家告诉我们。
为何青海大学又宣布“天河工程”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呢?
清华大学水沙科学和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国际合作工作的介绍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原来,在冲击“973”没有成功后,“天河工程”团队转而申请了科技部“科技创新国际化环境”类项目。
科普一下,这是“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下的一类项目。
根据2016年项目申请指南,“科技创新国际化环境”项目的任务目标是“促进中方参与单位在相关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提升我国在科技领域参与全球治理层次和水平”。
在这个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下,2018年7月,清华大学成立了“天河工程”研究网络,同时召开研讨会。
来自包括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新西兰、希腊、香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以色列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名专家学者、企业界代表、清华大学水利系师生代表参会。
与此同时,2018年3月3日
青海省-清华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三方为“天河工程”项目签订战略协议。
2018年9月4日,“水圈探测及天河工程项目合作研讨会”在深圳召开,“天河工程”团队负责人与深圳市、清华深研院开展合作。会后,团队负责人与贵阳市贵山基金公司商议建设地面站相关问题。